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芹  高兰 《东北亚论坛》2021,30(2):74-84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倡导的一种海洋叙事。海洋叙事是塑造海洋秩序与海权及捍卫海洋权益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海洋叙事一直较为式微,特别是中国海权在世界海洋叙事体系内常常处于被西方海权"代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对历史性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发展,叙述着一种去霸权化的新型海权与新型海洋秩序,是海权从垄断走向共享、从传统走向新型的分水岭。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叙事下,中国海权的发展趋向是有别于传统海权的新型海权,是一种去霸权化的治海权,而非零和式海洋霸权。由于传统海权的惯性以及美国海洋霸权的主导,新型海权及其观念若要形成普适性共识,尚面临诸多挑战,但去霸权化的新型海权必将成为未来海权的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2.
杨震  丁伊 《东北亚论坛》2021,30(5):112-126
美国近年来的地缘战略已经从"亚太再平衡"转变为"印太战略".作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战略,"印太战略"延续了"亚太再平衡"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并在范围和方式上有所调整,更加注重盟国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这是一个军事色彩浓厚、针对性强且地域广阔的地缘政治战略.在"印太战略"的框架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之间的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印太战略"的框架下,日本和澳大利亚近年来加强了海洋事务的合作,具体而言,日本和澳大利亚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涵盖各个领域,主要包括海军装备贸易、联合海上军事演习、相关人员交流等几个方面.由于这些合作带有针对中国的意图,且大多集中在军事领域,因此对于中国的周边海洋安全,尤其是南海地区的海洋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印度的海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近海到远洋的过程。在谋求控制印度洋的同时,印度还把触角伸向了东南亚和南中国海地区。这无疑对中国的能源开发和运输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中国如何应对也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交后的三十多年里,中美两国在海洋多个领域积极展开对话与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呈现出非敏感领域进展顺畅、海上执法与安全合作有序推进、机制化建设不断加强等特点。两国海洋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体现了中美在海洋领域合作的深度相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美关系的发展。但由于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突出、战略互信不足、双方对国际海洋秩序和国际海洋法的理解存在分歧等现实制约,深化两国海洋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应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大局出发,将中美海洋合作纳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总体框架之内,积极推动双方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5.
广西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区”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力量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也提出要在21世纪成为海洋大国,广西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省区,对国家实施"海洋大国战略"要负起应有的责任,应该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区战略。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地域广袤,人口总数达2亿4千多万。当前印尼正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和海洋边界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约束下印尼与邻国的海洋边界问题,并阐述了印度尼西亚海洋政策的主要发展,特别是政府在解决划界问题和其他海洋相关问题上采取的措施。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意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海洋安全机制,但本文认为它非但没有利于海上问题的解决反而使其更加复杂。本文总结出印度尼西亚在处理海洋边界问题上运用逐案分析、各个击破的方法。这一方法目前来看比较合适于印尼管理其漫长的海洋边界,维护其国家利益。印尼政府处理海洋安全和其他相关海洋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果对马来西亚政府开展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亚非纵横》2015,(3):134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和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发行,内容涵盖亚太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理论与实践,重点突出亚太海洋领土争议、海上安全、海上军事力量建设、海洋法律与商业秩序、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与亚太安全之间的关系。同时,。本刊也将聚焦亚太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区域热点等诸多现实问题。《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旨在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中国国内研究与国际学术研究相结合,及时刊登和发表上述问题领域内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边界政策是在解决与缅甸等周边邻国边界争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和平协商、互谅互让与相互调整以及睦邻、安邻等特点.由于一些海上邻国对中国海洋领土主权的不时挑衅和侵犯,中国维护海洋领土主权及权益面临着巨大挑战,也使"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受到了质疑.不过,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政府要做的不是放弃这一政策,而是应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强化其实施效力.  相似文献   

9.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制定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本文认为,在宏观战略层面,中国要把海洋安全战略纳入国家的大战略之中;在微观战略层面,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妥善解决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理论体系,探索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模式,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海洋战略是国家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战略目标。确立海洋强国战略是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国家利益之举。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外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进程。当然,在此进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中国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即“强而不霸”、“和谐海洋”,与“两个一百年”目标同步实施。建设海洋强国要分阶段实施,从海洋经济、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技、海洋防卫力量建设、海洋权益及安全等方面部署任务,并从完善法规、加强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及设立专项工程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安倍晋三二度当选首相到菅义伟执政的近十年间,日本将加强海洋安全合作作为深化同东盟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和积极主动的举措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这既反映了它谋取地区海洋利益实现海洋国家目标的内在战略需求,也是遏制中国崛起及其日益增强的海洋影响力这一"外部因素"驱动的结果,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印太战略设想进一步提升了东盟国家战略地位这一地缘层面的考量。由于受到自身"大国平衡战略"的制约、"选边站位困境"及中国新安全观的影响,东盟国家在实践中并没有对日本的相关举措表现出一味迎合的态度,这也使得未来双方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合作进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印度洋是21世纪中国实现战略拓展的重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印度洋对于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不仅是因为这一地区事关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发展利益,而且关乎中国的外交布局和海洋强国地位建设,因而也就成为新世纪中国寻求战略拓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为此,明辨印度洋的地缘战略特质和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就能为中国合理利用印度洋勾画出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是一个地缘空间相对狭小,战略力量分布密集,对权力分配异常敏感的国际热点区域。海洋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的强化、海洋权益博弈规则的零和性以及当前存在的制度缝隙交织的结果使得该地区海洋权益争端愈加激烈。鉴于海洋在新时期对于国家在安全、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的重要作用,一场新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悄然展开。时移而世易,面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搁置争议,他来开发"的复杂局面和海洋对于我国和平崛起战略价值的日益提升,中国有必要适时改变既有的争端解决模式,通过"搁置争议,积极开发"的介入性举措和对主张权益"既要认,又要领"的实质性行为,以期在这场海洋主权博弈的大棋局中占得先手。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世界战略重心东移,美国“重返亚太”,印度与印度洋战略重要性上升.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印太”作为一个新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概念在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等国的学界和政界被广泛使用.在“印太”语境下,中国的地区影响力遭遇人为淡化,中国的海洋活动受到格外关注,部分国家积极筹划针对中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和小多边机制.但由于各自利益驱动,在“印太”框架下,有关国家在联手制衡中国的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立场.  相似文献   

15.
杨震  方晓志 《东北亚论坛》2015,(3):104-113,128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其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作为传统的海洋强国,美国充分认识到其霸权是建立在对海洋控制的基础上的。进入后冷战时代,美国强化了对海洋的控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并开始大力发展海权。作为连接中美两国的唯一地理媒介,海洋事务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议程。两国在海权领域不仅有矛盾,也有合作。由于太平洋成为世界海洋体系的轴心地带,中美两国成为世界海洋战略格局中的主要国家,这种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美海权合作主要包涵科技、经济、安全等领域,并且由于主客观因素,中美海权合作有深化的趋势,未来有可能成为推进双边关系稳步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北极海冰面积连年缩小,北冰洋航线有望全年通航,这将对中国的航运安全与经济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北冰洋航线的开通不仅可以缓解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安全困境,更有助于优化中国对外经贸格局、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应未雨绸缪地构建开发利用北冰洋航线的战略与策略,积极参与北冰洋航线开发.在这方面,中国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7.
北极航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海上交通线,而是具有重大地缘战略价值和军事价值的海上战略通道。作为海洋大国,中印对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重视既跟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又是各自海洋战略的内在要求。事实上,中印在北极地区的海上通道战略并不清晰,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海洋通道战略主要是以海洋科学研究为主。相比较而言,印度对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利益诉求更为明显,采取的战略手段更为直接。随着全球海洋问题的多元化、复杂化,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面临的多元威胁要求相关国家加强合作,才能保证这条大动脉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的演进表明,海洋话语转变是国际秩序转变的重要风向标。文章对海洋话语进行了概念分析,并将其细分成海洋硬话语与海洋软话语,明确其包涵因素和互动关系。战争、谈判、国际会议、条约及协定等是国家争取战略主导权、在国际权力格局中占据优势的重要手段,可作为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之间的互动机理。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转变主要经历了欧洲主导时期和美国主导时期,且美国主导时期延续至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海洋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海陆联动明显,“泛海洋时代”到来;海洋话语的话语主体、结构设计、海缘范畴及议题领域等均在经历多维嬗变,国际海洋新秩序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不断提升。中国需把握好角色定位与策略选择,优化中国海洋战略,树立新海洋安全观,踏实构建海洋话语,在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印尼总统佐科将海洋作为未来国家经济、外交和防务发展的根基,但在实践中面临民族主义、周边海洋争端、施政效率低下与资金短缺的挑战。中国和印尼海洋合作成果显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提出为两国海洋合作创造新的机遇,双方需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妥善处理海洋权利主张分歧、印尼民族主义负面影响以及来自其他大国的竞争等挑战。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事     
《亚非纵横》2016,(4):128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和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发行,内容涵盖亚太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理论与实践,重点突出亚太海洋领土争议、海上安全、海上军事力量建设、海洋法律与商业秩序、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与亚太安全之间的关系。同时,本刊也将聚焦亚太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区域热点等诸多现实问题。《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旨在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