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隐性德育、实践性活动中的隐性德育、校园环境中的隐性德育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诗的语言     
在海德格尔以降的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社会那里,语言已经上升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自然性语言“双重架构”的透析,来探讨当代中国诗的创作在语言维度上的困境及由此而来的精神家园的失去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管理的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包括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方向是趋向人性的升华人本管理正是顺应人性变化方向的管理。人性善恶的存在在于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人本管理在抑恶扬善方面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张三夕 《新东方》2001,10(1):7-9
建设海南生态示范省,有别于生产性要素的精神性要素更为重要。这些精神性要素,即专家系统的作用、全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生产要素的不足,并将对海南生态示范省建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认识重心的迁移与当代哲学的趋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才 《长白学刊》2005,(1):46-50
哲学的发展轨迹是与由实践所决定的认识重心的迁移相适应的.近代以降,由于人凭借工业和科技的力量将自身真正从自然中提升出来,认识重点也随之发生了由客体性向主体性、由社会性向个体性、由必然性向偶然性、由科学性向价值性、由无限性向有限性、由物质性向精神性、由统一性向多样性的转换.在当代,这种认识重点的迁移仍在继续并在多方面获得展开.它规定了哲学的基本主题及其演进方向,也规定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农村青年》2014,(10):43-43
问:2013年2月,赖某经人介绍认识了小邱,两人一见如故。今年2月15日,赖某与小邱举行了订婚仪式,并按当地习俗送给小邱一个价值约1.5万元的金手镯以及8.8万元彩礼钱。由于小邱未到结婚年龄,两人决定年底举办婚礼。5月20日,小邱因头痛住院治疗,在医院被诊断为精神性头痛、精神分裂症。赖某此时才知道,原来小邱和他订婚前就患有精神病,且并未痊愈。感觉自己受骗的赖某向小邱提出退婚,并要求其退还金手镯及彩礼钱。但小邱并不同意,她称自己已经与赖某发生性关系,并且彩礼钱在看病时已经花完了。请问,1.彩礼能要回吗?2.假如男方是在婚后才发现女方有精神病且未痊愈,这种情况下男方是否有权提出离婚?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人类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并反思人类的发展方式,也促使人类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予以根本调整。后疫情时代的消费具有以下特征:国民谨慎消费意识增强;健康生活方式的营造与追求成为消费“新宠”;从追求批量生产的大众化产品到高档消费、名牌商品;个性化、差别化、发展型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的热点或重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引发精神性消费比重的提升。这些消费特征的出现预示着中国从大众消费阶段开始进入个性化、风格化阶段(第三消费时代),并出现了“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但未真正、全面进入“第四消费时代”。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以传统儒家消费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追求个人舒适和乐趣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其中既有消费不足的种子,也有过度消费的身影,还有低俗消费的苗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应既不赞成一味吝惜物质财富,也不主张无节制消耗物质财富,其核心在于合理适度消费,其关键在于在保障物质性消费的同时增加精神性消费,使人们既不为清贫所迫,又不为物质所累。  相似文献   
19.
蒋勋 《学习导报》2012,(4):42-42
“美”,《说文解字》上说:羊大为美。我很害怕这种古书,文字太精简,为什么中国人两千年来都说“羊大为美”?牛大不美吗?后来我看到一个日本学者做了一篇论文,他认为“羊大为美”意指人类味觉感官,吃羊肉时候感觉到的快乐。这个论文争议很大,很多人反对:我们现在讲美是视觉的或者精神性的美,没有人会说自己的女朋友美得像一碗羊肉面。  相似文献   
20.
郭明龙 《人民论坛》2012,(23):106-107
根据传统民法,人格权属于专属权,具有绝对性、不可转让性和不可继承性,该认识遭遇了现代"人格权商品化"的挑战。司法解释通过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并实现对"侵权人获利"因素的考量间接承认对精神性人格权中财产利益之保护。《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承认了某些"精神性人格权"中精神性和财产性双重利益之构成,实现了对其的直接保护,同时极大推进了正在进行的人格权法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