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敏 《思想战线》2007,33(6):121-122
孟子在以“仁”、“义”为背景的德性论体系中,通过对人伦秩序的追求,反思人类社会经济生活,论证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伦理价值,是我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经济生活进行伦理辩护,是在道义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功利行为的道德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孟子的“恒产”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理论以及薄税以富民的经济政策3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经济伦理的实践品格。(一)“恒产”论。在孟子的社会经济伦理中,最能体现其实践品格的当推“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和孟子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孟子在论及人之行为动机和行为手段上,奉"义"为圭臬,呈现出强烈的道义论色彩。荀子对于义利关系的阐释则表现出与孔子和孟子颇为相异的进路,他认为"义"虽具备价值上的自足性,却缺少现实上的完满性,因而,为"义"提供一个合理的限度便十分必要。荀子试图通过经验性的解释来回答"义"是如何从抽象的道德原则落实于人的具体社会实践,并使得人们能够在行动中愿意依义而行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空洞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张先义李道湘先秦儒学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承传。有人称为原始儒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主要经典即孔子整理的“六经”。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其中最有地位和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家的学说。【孟子及其学说】孟子...  相似文献   

4.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5.
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基础,一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伦理规范体系,使儒家伦理富有更强的操作性、现实性和普适性;另一方面,继续弘扬儒家的价值目标,强调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伦理秩序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外在规范与道德价值相辅相成,较系统地完成了儒家社会伦理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从人性论看孟子、荀子的治国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善军 《前沿》2004,(9):186-188
在中国古代 ,可以说治国主要就是治人 ,治人的前提是要知人 ,因此人性论就当然地成为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和认识的解读 ,可以看出其论者各自不同的治国理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儒门中人 ,但二人在人性论上尖锐对立 ,孟子提出性善论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而这种治国路径选择上的不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最早接触各种道德观念的地方,是个体道德意识的诞生地.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中,把家庭看作是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实体或伦理精神,家庭伦理实体运作的原理体现在夫妻、亲子、兄弟姐妹三种伦理关系的运作上.  相似文献   

8.
孟子和荀子俱为孔门后学,且以祖述孔子为己任,却提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相反的人性论。孟子侧重对孔子“仁”的阐发,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善端,故性善。荀子侧重对孔子“礼”的阐发,主张将人性注解为人的自然属性,主性恶。“性恶论”与“性善论”虽有对立之势,却在历史情势演进和学术思想进度中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义分则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荀子"义分则和"思想为文本根据,指出儒家关于"和"与"礼"的关系是,"和是礼中所有",是"礼"作为等级制度的内在结构性功能;荀子用"分"与"和"表述"礼"与"和"的关系,则从制度伦理的层面上回答了社会怎样才能实现和谐,进而提出了"义分则和"思想,即合宜的制度安排是达至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具有达古通今的普遍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当确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从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天人观"出发,详尽阐释了他们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现实的生态危机,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虞江芙 《理论月刊》2008,(6):122-125
元杂剧家庭伦理叙事的一个特点是在叙事文本中运用一系列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来表达和强调家庭伦理观念以及家庭观念的变化,这些关键词主要有"嫡亲"与"一家儿"、"孝"、与"贤"、"家私"与"合同"、"团圆"与"完聚"等等,由此来表述有关家庭伦理叙事的主体对象、伦理标准、家财纠葛与家庭伦理的理想趋向.  相似文献   

12.
义与利作为一对道德关系范畴,在中国古代,各个不同观点的思想家对它的理解是很不一致的。从彼此相关的意义上说,人们对它赋予什么样的含义,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也就会得出什么样的关系的结论。追根溯源,关于义利问题历代争论不休,其原因莫不汇集于此。不过,就其整体而言,孔、孟、荀的思想毕竟不是对立的。虽然孟、荀对孔学取舍不同,尤其荀子指责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荀子·非十二子》。下引该书只注篇名),并对孟子性善论观点进行了批驳,但是,重义轻利却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倾向。然而,既使如  相似文献   

13.
<颜氏家训>是中国家庭伦理教育里程碑式的著作,具有极强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在传统家庭伦理发生较大演变的今天,重新对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进行一番现代阐释,分析和找出其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伦理规范和伦理精神,不仅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时期家庭伦理的建设,对于我国当前家庭伦理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凡明 《求索》2011,(4):227-230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确立了"五伦四德"的伦理体系,这种相对伦理到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被"三纲五常"的绝对伦理所取代。董仲舒对五常伦理的内在逻辑的建构基本上沿袭孟子的思路,重点对仁与义、仁与智的逻辑关系作了论述,但对于礼与信以及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内在逻辑未能充分论述。直到理学产生后,理学家才最终完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内在逻辑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15,28(2):98-109
荀子是和孟子一样丕显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以其唯物和实践性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于:通过对辩说和名辩问题的理论探讨阐明了学术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学术通向真理过程上提出"虚壹而静"的观点,这是认识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法则,具有学术方法论上的意义;以师法和知识积累作为问学途径,对主体的学术品格及其人格培养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冯兵 《长江论坛》2008,(2):83-88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意识形态。荀子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他认为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四途,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中国目前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儒家伦理中“孝”、“廉”的内涵及其伦理特征,指出“孝”、“廉”本身分别属于私人领域中的家庭伦理概念和公共领域中的职业伦理概念;其次,探讨了儒家伦理把私人领域的“孝”延伸至公共领域的“廉”的论证方式,指出儒家伦理通过加深“孝”的伦理深度和扩充“孝”的伦理广度而使“孝”成为“廉”的伦理基础;最后,本文对于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进行了伦理评价,指出了儒家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意义,并且分析了借鉴这一伦理思想时应当防止的不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将家庭这一结构性要素引入流动人口研究,透过深度访谈考察知识型新移民向父母“报忧”以寻求家庭支持的机制及其文化内涵。结果表明,知识型新移民会根据话题的复杂程度、对象、情境等策略性地向父母“报忧”;他们在践行以“孝悌”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的同时,也透过持续性的异地亲子沟通赋予该伦理全新的意涵;移动媒介不是当代家庭伦理重构的原动力,但它为后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伦理重构的可能路径和方式,未来聚焦知识型新移民社会融入的研究有必要将家庭要素纳入考量。  相似文献   

19.
韩星 《学习与实践》2023,(1):133-14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指人际关系的原理、原则。明伦是儒家的一贯主张,是为学大端,本质上乃人禽之辨。中国传统最重家庭,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三重伦理关系组成。儒家以孝悌之道处理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和兄弟关系,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谐的基本途径。近代以来在经历了现代自由、平等精神的洗礼之后,儒家伦理中的基本内容仍然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重建家庭伦理,在与民主、平等、人权等现代理念的融合过程中实现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0.
张栻是宋儒中最典型的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家,由人道而及天道,把人伦道德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把哲学作为人伦关系的论证工具,这是张栻理学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湖湘学派理学思想特色的重要标志。 本文不准备对张栻的伦理思想作全面的论述,仅就其中最具特色的以“性”为本体的道德论进行探索。 把“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前人多曾论及。孔子的伦理观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孟子则以人性“善”为基础,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