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制备针对ClassⅠ新城疫病毒Duck/JS/10弱毒株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采用RT-PCR方法从ClassⅠ新城疫病毒Duck/JS/10弱毒株中扩增出NP基因,并定向克隆至pET-32a-c(+)原核表达载体中,经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后转化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用纯化得到的NP重组蛋白免疫6周龄BALB/c小鼠。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出分子质量约为71ku的NP重组融合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菌体中。用间接ELISA方法成功筛选出2株针对ClassⅠ新城疫病毒Duck/JS/10弱毒株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ELISA、IFA以及Western-blot效价。免疫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2株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无论是ClassⅠ毒株还是两种不同基因组长度的ClassⅡ毒株,均能与其发生特异反应。  相似文献   

2.
以新城疫病毒(NDV)ClassⅠ强毒分离株9a5b尿囊液、原核表达的NP、P、M、HN、F五种蛋白为免疫原,接种6周龄BALB/c小鼠制备抗体,用血凝抑制试验(HI)、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细胞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共同检测所获得的各类抗体。结果显示,成功制备获得了NDV各结构蛋白多抗及12株NDV特异性单抗。免疫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获得的12株单抗中,3H7和3H9株单抗为抗ClassⅠHN特异性单抗,仅具有IFA和HI效价,而2A8株单抗却无HI效价;其他单抗均与ClassⅡ毒株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3.
将表达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C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经肌肉免疫BALB/c小鼠,测试了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制备抗目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效果。ELISA分析表明,BALB/c小鼠接种重组腺病毒后能产生针对gC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给BALB/c小鼠用大肠杆菌表达的gC融合蛋白MBP-gC-NC加强免疫后第3 d,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在PEG4000作用下进行杂交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了3株稳定分泌抗PRV gC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B4、1H4和2C8。单抗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B4、2C8属IgG2a亚类,1H4属IgG1亚类;腹水抗体的ELISA效价为1∶2×105~1∶2×106;3株单抗都具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ting)反应特性,能够特异地识别PRV gC蛋白。证实重组腺病毒免疫可用于制备目的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制备单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体外获得大量表达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非结构蛋白10(nsp10)并制备其单克隆抗体,通过RT-PCR扩增获得了IBV nsp10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重组载体pET-28a(+)-nsp10转化的表达宿主菌在1mmol/L IPTG诱导5h获得高效表达。用纯化的重组蛋白Hisnsp10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有限稀释法经过3轮筛选和鉴定最终获得了2株分泌抗nsp10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1G2和3G7。2株单克隆抗体在Western-blot分析中均与重组His-nsp10蛋白反应,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识别了4种不同毒株感染的DF-1细胞。IBV nsp10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IBV的检测和nsp10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制备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VT1B亚单位的单克隆抗体(McAb),以大肠杆菌EDL933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VT1B基因,纯化后经BamHⅠ和XhoⅠ酶切,连入表达载体pGEX-6P-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VT1B,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实现了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7%。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获得3株融合细胞1G11、2H8、1B10,Western-blotting表明,此3株单抗能与VT1B蛋白特异性结合而与载体蛋白不反应。Ig亚类分别为IgG1、IgG2a和IgG2b,染色体数均大于100,腹水单抗ELISA抗体效价大于1∶256000,亲和常数分别为0.54×108M-1、0.95×108M-1、0.33×107M-1,间接ELISA叠加试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单抗针对的是同一抗原表位。此3株特异性单抗的获得为VT1毒素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获得了伪狂犬病病毒(PRV)超强毒株ZJ01的gB和gE重组蛋白,用其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克隆和间接ELISA筛选,获得了4株能稳定分泌抗PR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细胞培养上清的ELISA抗体效价在1∶1 600~1∶6 400之间,腹水抗体效价达1∶4×105;连续培养20代,抗体效价基本一致。抗gB单克隆抗体B1B6和B3D7属于IgG2b,抗gE单克隆抗体E1B11和E5C10属于IgG1,轻链均为κ型。Western-blot和IFA结果显示,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PRV流行毒株ZJ01、HZ、SD、NJ、LA发生特异性反应,B1B6和B3D7还能与PRV gE基因缺失疫苗毒株Bartha-K61发生反应,但E1B11和E5C10不能与Bartha-K61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抗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Nigeria75/1株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获得其单链抗体(ScFv)基因,利用纯化的PPRV和带有GST标签的重组P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PPRV 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 Ab),从分泌抗PPRV 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提取总RNA,扩增VH基因和VL基因,采用重叠延伸PCR(SOE-PCR)法获得单链抗体全长基因,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再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 ET32a-ScFv-3A6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单链抗体重组蛋白表达。结果,获得了4株能稳定分泌抗PPRV 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3A6、1P4、3F8和1P1,对m Ab 3A6进行了Western-blot鉴定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成功扩增了杂交瘤细胞株3A6的ScFv基因,获得了ScFv-3A6重组蛋白,大小为47 ku,证实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原结合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了4株能稳定分泌抗PPRV 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成功扩增到杂交瘤细胞株3A6的ScFv基因,实现了原核表达,为PPR防控新措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口疮病毒AH-GY13株B2L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两端分别添加Bam HⅠ和XmaⅠ酶切位点。提取该毒株的DNA并以其为模板,扩增出B2L基因,再将该基因克隆至自杀性DNA疫苗载体pSCA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SCA-B2L。将该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blot验证B2L在体外的表达情况。IFA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B2L蛋白在体外能够正常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试验中成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SCA-B2L,为进一步研制口疮病毒自杀性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鸡IFIT5(chIFIT5)蛋白在抗病毒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本研究将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感染DF-1细胞后,通过RT-PCR方法扩增chIFIT5基因,将其构建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上进行表达,然后用纯化的重组chIFIT5蛋白免疫小鼠后通过细胞融合技术筛选能稳定分泌抗chIFIT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chIFIT5基因的大小为1 440 bp,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的重组chIFIT5蛋白约58 ku。Western-blot检测显示,有4株单抗与重组chIFIT5蛋白、IBDV感染的细胞中chIFIT5蛋白以及Myc-chIFIT5真核转染蛋白均能发生免疫反应,但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反应却均呈阴性。抗体亚类分析结果显示,四株细胞株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为Ig G 2a亚类,轻链均为κ链。这为鸡源IFIT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p30蛋白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膜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分泌表达,含量丰富且抗原性较高,是重要的病毒早期诊断靶标。本研究以ASFV基因Ⅱ型格鲁吉亚2007株p30基因的质粒为模板扩增p30基因片段,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后,经IPTG诱导表达和镍柱纯化;将纯化后的重组p30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融合和间接ELISA方法,筛选出了2株能够稳定分泌抗p3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通过制备腹水的方法获得单克隆抗体;最后经Western-blot和IFA试验鉴定,其均能与ASFV感染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本研究为ASFV感染的诊断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鉴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N蛋白抗原表位,本研究将PRRSV N蛋白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纯化,并用纯化后的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瘤细胞融合技术和间接ELISA抗体筛选方法,制备获得4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D10、3G12、6E2和6F4,Western-blot和IFA鉴定其均能与PRRSV特异性反应。4株单抗均属于Ig G1亚类,轻链均为κ链。ELISA结果显示,3D10、3G12、6E2和6F4之间的叠加系数均在50%以上。选择N蛋白3个主要抗原表位合成肽进行ELISA检测,证明4株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均为30~52 aa,提示4株单克隆抗体亲和力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为该病毒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用于猪群中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的流行病学调查,并研究其6K蛋白功能,制备了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将6K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IPTG低温诱导表达。将诱导的重组菌超声裂解,离心后收集上清,经过镍柱亲和和切胶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使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获得1株GETV 6K单克隆抗体,命名为25C5。将其注射小鼠腹腔,制备6K单抗腹水。IFA检测结果显示,单抗25C5可以结合GETV蛋白并产生特异性荧光。在Western-blot和免疫沉淀试验中,单抗25C5可以结合GETV感染的ST-R细胞样品,其特异性条带大小约6 ku。以上结果表明,单抗25C5免疫学反应特性良好,可用于检测GETV,为该病毒的分离鉴定、致病机制和蛋白功能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鹅细小病毒VP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构建好的pET-30a重组菌E.coli Rosetta(DE3)表达鹅细小病毒(GPV)VP3重组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作为免疫原,经腹膜腔接种4~6周龄BALB/c小鼠3次,末次免疫后第3d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经4次亚克隆,最终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GPVVP3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F1、2A9、3B11和4A2。亚类鉴定结果显示,单抗1F1为IgG2b亚型,其余3株单抗为IgG1亚型,轻链均为κ链。经间接ELISA检测,单抗1F1、2A9、3B11和4A2的腹水效价分别为1:819200、1:1638400、1:409600和1:819200。Western-blot分析表明,获得的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GPVVP3重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这4株单抗能够与天然GPV结合。  相似文献   

14.
应用2株针对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A61,McAbC65)建立了对PRRSV美洲株、欧洲株和高致病性毒株进行鉴别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方法,并与商品化的PRRSV RT-PCR鉴别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显示,McAb-C65与PRRSV美洲株和高致病性PRRSV毒株均呈阳性反应;McAb-A61与PRRSV美洲株呈阳性反应,但不与高致病性PRRSV毒株发生反应;2株单抗都不与欧洲株反应;IFA与RT-PCR的符合率为100%.表明,建立的PRRS间接免疫荧光鉴别诊断方法可为临床高致痛性PRRS的确诊提供可靠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猪瘟病毒野毒株E2蛋白特异性单抗免疫抑制制备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法制备特异性识别猪瘟病毒(CSFV)野毒株的单克隆抗体,用纯化的杆状病毒表达的重组HCLV-E2蛋白作为耐受原,Shimen-E2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淋巴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了1株能稳定分泌抗E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结果显示该单克隆抗体能够与CSFV石门株发生反应,同时能与1.1、2.1、2.2和2.3基因亚群CSFV野毒发生特异性反应,并具有中和活性,而与CSFV兔化弱毒疫苗株不发生反应.表明,该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鉴别CSFV野毒株和兔化弱毒疫苗株.  相似文献   

16.
为制备抗弓形虫SAG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用纯化的rSAG2蛋白免疫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方法筛选稳定分泌高效价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用ELISA方法测定其效价;单克隆抗体类型鉴定试纸条鉴定其类型;Western-blot和IFA试验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筛选出2株能稳定分泌抗SAG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被命名为5E2、2A8。间接ELISA测定其效价分别为1∶256 000、1∶128 000;2株单克隆抗体亚型均为IgG1型,轻链均为κ链;Western-blot与IFA试验表明,这2株McAb均能够特异性识别天然构象的SAG2蛋白,并且进一步说明此蛋白是位于弓形虫膜表面的蛋白。成功获得了具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的抗SAG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能特异性识别天然构象的SAG2蛋白,为弓形虫病免疫诊断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研制马立克病病毒RB1B超强毒株致瘤蛋白Meq单克隆抗体,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马立克病病毒(Md5)meq基因5′端第1~507位核苷酸,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 Cold-TF,转化到BL21(DE3)感受态中,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检测。用融合蛋白His-Meq169腹腔免疫BALB/c小鼠,利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Western-blot检测多抗血清;血清检测阳性后,取小鼠脾脏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利用IFA和有限稀释法筛选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最后筛选出了4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即1C11、3E4、3G10和5H11。将获得的单抗经IFA方法检测强毒株Md5或弱毒株CVI988感染的CEF细胞,结果显示,Meq单抗可特异性识别MDV感染形成的细胞空斑。这为进一步研究Meq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用猪瘟病毒石门株E2(SM-E2)的BC区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测定其效价并鉴定抗原表位。结果表明,制备了1株持续、稳定分泌抗SM-E2的单克隆抗体2B10,效价在1∶600~1∶1 000之间。单抗2B10能与常规SDS-PAGE转膜的SM-E2蛋白发生反应,表明其识别的是线性表位,并且该单抗只能识别石门毒株,而不能与C株疫苗及2型流行毒株发生反应。点突变E2蛋白ELISA分析结果表明,该单抗不与707、709、711、713和714位突变蛋白发生反应,表明单抗2B10识别的线性表位为707I-X-P-X-G-X-G-G714。该单抗对猪瘟病毒抗原多样性分析和致病机制研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弓形虫热应激蛋白40(TgHSP40)的生物学特性,采用RT-PCR方法从弓形虫RH株中扩增出TgHSP40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后转化入表达菌BL21(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应用Western-blot对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菌可表达出分子质量约46ku的重组融合蛋白,在37℃、IPTG浓度为1.0mmol/L、诱导6h的情况下表达效果最好。重组蛋白经纯化后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证实,表达、纯化的弓形虫RH株HSP40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与弓形虫基因Ⅰ型的RH株、基因Ⅱ型的PRU株以及基因型为ToxoDB9的TgC7株和GJS株的阳性血清均可发生特异性反应,预期可作为弓形虫病ELISA诊断方法的候选抗原。本研究结果为弓形虫病新型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抗鸭坦布苏病毒(DTMUV)囊膜(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将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目的蛋白被纯化后免疫6周龄雌性BALB/c小鼠,按常规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间接ELISA方法筛选及3次连续克隆化共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它们分别被命名为1F3、1G2、1B11、2A5、3B6和4F9。Dot-ELISA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这6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原核表达的E蛋白特异性结合。经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验证,这6株单克隆抗体均能识别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细胞,且荧光主要位于细胞质中。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6株抗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今后鸭坦布苏病毒快速的病原学诊断以及E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