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是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的一项事业,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观的论述、中国当前的劳动生产形势以及习近平同志自身的工作实践是习近平同志劳动观形成的重要基础。新时代下,认真学习与领会习近平同志劳动观的主要内容,自觉运用习近平同志的劳动观来指导我们基层工会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劳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劳动而形成的关于劳动与劳动者的完整的系统 的看法与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劳动对于国家发展的伟大意义,提 倡劳动者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保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劳动本色的同时,更加重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更加 关注劳动者个人的发展。强调劳动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劳动者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劳动水平,要 求国家与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完善的劳动保障,教育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这体现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 劳动实践与理论学习,艰苦奋斗与劳动保障,淡泊名利与尊重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斯密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他仅仅视劳动为积累财富的手段,赞美能带来资本增殖的“生产性劳动”而贬低“非生产性劳动”;黑格尔继承了斯密的劳动观,并从哲学高度提出“劳动创造人”的全新命题,但他唯一承认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斯密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把劳动与人的本质、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通过将劳动划分为一连串成对的范畴,揭示了劳动异化的轨迹及其实质,并指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是通向人的自由的必然环节。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概念为打破西方社会主流的“资本叙事”提供了思想资源,为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近年来的市场经济多样化理论表明:劳动过程(或生产的组织过程)是劳资关系的主要场域。通过一定的劳动制度安排使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的生产主体、管理的参与主体、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主体、积极投资和提升自身技能的自主学习主体是劳资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组织和技术创新、超额利润的重要源泉。工会应回归劳动过程的政策思路,把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主体性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工会若采取分配主义的政策思路,易于引起劳资冲突。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劳动教育,事关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局, 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局。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师资 队伍不全、“五育”融合度不高、主体协同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研究建议:劳动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 动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刻认识劳动的内涵及其价值底蕴,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要多元协同构建新时代劳 动教育体系;建立贯通“五育”的劳动教育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劳动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关系到劳动者、企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变革时期,身处其中的劳动关系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目前兼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特征的转型期劳动关系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转变,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讲就是向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研究认为,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对人的成长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苏维埃政权下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战略地位,并通过实践的大力推动,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培养一代共产主义青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向。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体现在:首先,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战略任务;其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再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最后,劳动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8.
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亦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前提。从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劳动上升到"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到毛泽东主张"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再到习近平以高远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劳动本质进行深入探索,以坚定的信念树立劳动精神,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劳动教育,都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演进逻辑。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劳动教育的主线,劳动教育之于德、智、体、美"四育"的支撑作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本体地位。劳动教育实现路径需要在实践中克服现实困境,不断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从马克思关于劳动关系的一般论述中汲取理论支撑,从我国劳动关系演进的制度化与常态化进程中借鉴 有益经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 国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新型就业形态的涌现给劳动关系治 理带来了_定的挑战,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失衡以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劳 动关系构建的进程。研究建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应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大力激发公有制 经济活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新时代工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0.
劳动伦理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谐劳动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关注的核心命题。马克思认为劳动关系和谐是劳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是劳资关系和谐。劳方与工会、资方及代其行使权力的管理者与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承担不同责任。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对劳动问题的探索历程与实践经验是建党百年革命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植根于中国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时代发展的实践丰碑。自建党以来,植根于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始终坚持党在劳动问题上的领导地位,不断完善和健全劳动问题的治理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劳动问题治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劳动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新的异化表征,主要表现 为资本家对数字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数字劳动过程的非自我的加速与规训 、数字劳动主体类本质的异化以及 数字劳动关系的异化四个维度。这是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根本原因,数字资 本的逐利本性是动力原因,数字智能技术资本化是技术原因,市场监管与劳动保障的缺失是外部原因。由于中 西方数字劳动问题存在本质差异,中国在新时代数字建设中,通过积极推进数字生产资料的共有共享、完善数 据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制度、加强数字智能技术治理、完善数字劳动治理体系等多方位举措,有效防范并化解 了数字劳动问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数字劳动异化困境、构建和谐数字劳动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圳盐田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会为社会组 织参与劳动关系治理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实现了劳动关系治理的关口前移,营造了浓厚的和谐劳动关系文化, 有效降低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该促进会体现了社会性、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在治理主体、 治理对象、治理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推动劳动关系治理逐步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组织形式"一元观"和"多元观"视角产生了人事管理模式和劳动关系管理模式。但在两者独立发展的进程中,二者之间却是相互影响,劳动关系是促使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重要成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又正在促使劳动关系新的转型。虽然双方正在迈向融合,强调团队合作、重视人的因素等,但却不能模糊双方对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看法的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5.
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指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影响劳动关系变化的三大体制性因素。当前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基本完成,劳动关系的法制化逐步加强,劳动关系的全球化初显端倪。劳动关系基本面的特征已演化为劳资关系,劳动关系所覆盖的人口已成为中国人口结构中的主体;劳动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运》2012,(4):53-53
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离开劳动,社会发展进步就失去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推动形成尊重劳动、鼓励劳动、保护劳动的浓厚氛围.让劳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光辉,为工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有效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要前提是加强劳动关系问题的观察与研究,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劳动关系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各种社会矛盾的主体,加强劳动关系问题的观察与研究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观察与研究劳动关系,在客观上要求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党政、工会和学界等各方,从各自角度和立场出发,深入细致、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9.
韩炳哲将过度化生产、超负荷劳作和数字信息大爆炸所造成的个体疲乏与困倦的当代社会称为“倦怠社会”。倦怠社会是一个功绩社会、积极社会而非懒惰社会、消极社会,工作积极主义成为个人的精神政治学,自我加速和自我施暴成为倦怠社会成功的关键。在倦怠社会,自我精神暴力疾病日益突出,积极消费、娱乐主义成为化解倦怠的至上之选。然而,倦怠社会的劳动美学却表现出三种困境:作为整体存在论的劳动美学与作为个体生存论的劳动倦怠之困,作为技术决定论的劳动美学与作为自我生成论的劳动观念之困,神圣时间下的倦怠社会的时间辩证法之困。只有通过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和劳动观,弱化自我加速和功绩主体的定位,防止数字劳动的畸形,主动建构抵消数字资本、技术平台牵制的生活模式,回归美好生活的实质,才能构建劳动美和生活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时间观从现实的人出发,凝聚经济伦理内核;面向生活世界,形成经济伦理向度;通过冷峻的现实揭露,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经济伦理批判;以辩证的逻辑演绎,体现出科学的经济伦理思维;通过时空交融的探索,对劳动时间予以经济伦理认知,实现了对以往劳动时间理论的经济伦理超越,因而能够从经济生活事实中揭示资本的伦理冲突和道德形态,具有丰富的经济伦理内涵。从经济伦理角度解析马克思劳动时间观,可以揭示马克思劳动时间观所固有的属人的价值禀赋和经济伦理特质,呈现马克思劳动时间观的真实性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