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和休闲是人的基本生存样态和生活范式,劳动为休闲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准备,也为休闲提供了自由时间这一必然要件,同时,休闲为劳动提供动力和源泉并体现着劳动的价值。马克思劳动与休闲的逻辑关系是解读富士康危机的一个重要视角,立足于马克思对劳动与休闲的科学论述,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和休闲观。  相似文献   

2.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斯密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他仅仅视劳动为积累财富的手段,赞美能带来资本增殖的“生产性劳动”而贬低“非生产性劳动”;黑格尔继承了斯密的劳动观,并从哲学高度提出“劳动创造人”的全新命题,但他唯一承认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斯密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把劳动与人的本质、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通过将劳动划分为一连串成对的范畴,揭示了劳动异化的轨迹及其实质,并指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是通向人的自由的必然环节。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概念为打破西方社会主流的“资本叙事”提供了思想资源,为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呈现为共同生成、彼此形塑的同一过程。实现劳动解 放的过程,亦是超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通往人的解放、实现人重新占有自己本质的过程。马克思在批判和吸 收以往劳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本身,从历史生成论的角度疏解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 总体来说,马克思遵循了从肯定一般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再到洞见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最后予以批 判超越重新复归人的本质的逻辑理路。明确这一理路和其中蕴含的人学向度,对于推进新时代人的自我理解和 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劳动与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与思考的核心问题,人的幸福是二者统一性的现实体现, 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构建必然经由劳动而得以完成。马克思从劳动本体论出发,通过对劳动的定义和异化劳动的 批判,阐明了劳动哲学之质,并借由劳动与人自由的权利、自我的确证与发展的需要,表达了劳动幸福的价值 旨归。在此理论前提下,以劳动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逻辑起点与人类社会共同体历史构建的基本依据,通 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将人与人之自我同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统一性关系历史地构建起来,从而实现全部人对幸福的原初追求,使人类社会成为幸福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研究认为,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对人的成长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苏维埃政权下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战略地位,并通过实践的大力推动,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培养一代共产主义青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向。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体现在:首先,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战略任务;其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再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最后,劳动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批判”代替“道德说教”的方式来建构其理论版图,道德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构 成了其劳动伦理思想的双重向度。马克思一方面用宗教批判及法哲学批判的方式完成了对道德层面与实践层面 的再次反转,另一方面从宗教和道德批判入手,进而延伸到政治经济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道德 批判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始点和内在意蕴,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的伦理指向亦是如此。二者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因批判 维度的转换而将其劳动伦理思想推向了更深刻、更全面、更丰富的论证阶段。  相似文献   

7.
“和谐发展,互利双赢”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原则之一。从历史的沿革、现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看,实现互利双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既有迫切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能性。尽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上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但劳动关系双方可以通过调节实现合作,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达到互利共赢。现阶段,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防止双方利益的失衡,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要充分考虑劳动力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内涵包含于习近 平同志有关劳动的重要论述之中,涉及劳动范畴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文本的研究发现,习近平劳动观主要 围绕劳动认知、劳动者思维培养和社会劳动文化氛围营造等 3 个层面展开,不仅包含劳动的重要意义,还包含 劳动主体所应具备的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尤其强调通过劳动宣传等营造氛围,最终使整个社会呈现出 人人爱劳动、人人以劳动为荣的生活价值理念。文本所呈现出习近平劳动观的发展性及其对人民主体地位高度 肯定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9.
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亦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前提。从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劳动上升到"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到毛泽东主张"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再到习近平以高远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劳动本质进行深入探索,以坚定的信念树立劳动精神,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劳动教育,都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演进逻辑。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劳动教育的主线,劳动教育之于德、智、体、美"四育"的支撑作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本体地位。劳动教育实现路径需要在实践中克服现实困境,不断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他刊撷英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新拓展》刊于《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0 0 2年第 3期。该课题组探讨的问题是 :江泽民同志执政为民 ,从“三个代表”的高度继承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阶级性、科学性 ,并创造性运用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这具体表现为 ,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革命理论拓展到建设理论 ;从生产劳动理论拓展到劳动理论 ;从生产力的解放理论拓展到生产力的发展理论 ;从阶级标准的财产理论拓展到贡献理论 ;从按劳分配理论拓展到“结合”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理论。 (研辑 )公有制领域内的按要素分配  《…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其内在逻辑结构的外部延伸,诠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必须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构建过程和逻辑结构。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含蕴着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劳动范畴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生成过程的缩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人类社会演进问题的主线。劳动范畴的理论图景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结构的映像,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模块的枢纽。因而,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内核,为呈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结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对劳权进行权利论、伦理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自足自洽的理论体系。但权利论在经济、政治、法律生活彻底世俗化的时代,难以对社会政策与制度安排产生足够的影响力。确立功能论、机制论等视角和进路,可在经验理性与逻辑理性层面,可清晰彻底地论证劳权对分配正义、内需提升、经济安全、社会和谐的功能,且劳权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具有不可替代性。劳权不仅是发展的价值、道德,更是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必经路径。确立多维度解释框架,利于决策者和公众形成理论确信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植根于本国历史经验、道路实践和国情社情,经过70年来五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即借鉴西方的劳动关系制度,但摈弃了把劳动关系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单纯用产权规则解决纠纷的思维。该理论体系认为,劳动关系中包含了政治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差别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由此形成了国家主导的中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基础性转变,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劳动关系研究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14.
需要一种中介和桥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工会的具体实践连接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与工会学、劳动关系学等具体的有关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社会科学连接起来。劳动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15.
在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和低生育率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给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中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充分利用51-64岁年龄人口将会有效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实现二次人口红利。在分析当前中国老年劳动力市场潜力及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灵活就业、加强老年劳动力培训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开发老年劳动力市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Labor History》2012,53(5):558-57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local labor insurgency in Philadelphia between the mid-1960s and mid-1980s. Drawing on alternative press sources, it traces the efforts of Black, Puerto Rican, and female workers to reshape their unions as stabl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declined. Across industries and job sites, workers pressured both their unions and their employers through public criticism, running slates of candidates in union elections, and taking part in picketing and wildcat strikes. Existing scholarship has privileged rank-and-file activism among White men focused on wage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Enlarging our view to include a more representative workforce at the local level while following workers’ resistance forward through time recharacterizes the rank-and-file rebellion to include defiant, multiracial coalitions demanding progressive reform. That broader rebellion, in turn, challenges some long-held assumptions about US labor during the 1970s.  相似文献   

17.
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其实施效果究竟如何,能否有效保障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女性劳动者工作过程中的不平等待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劳动合同签订对女性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合同签订能够显著提高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并且对工资的提升作用大于男性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能够有效降低女性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提高加班收入。因此,建议要继续完善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政策,加大法律和政策的实施力度,采取措施提升女性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国工会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国家法律法规机制下规范运行。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保护广大工人群众的合法权利。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的天然联系决定工会是广大职工的娘家,工会工作者是劳动者的娘家人。在劳动关系中,工会是劳动者一方的利益代表。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实际是代表劳动者一方与用工单位利用调解、协商、沟通的方式进行。工会维权的结果是共同发展,是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双赢。  相似文献   

19.
The historical nature of Southern slavery and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established after its abolition have for a long time been a source of heated debate among American historians.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historians have tended to divide into two camps: neoclassical economic historians, who identify slavery and sharecropping with capitalism, and social historians, more or less influenced by Marxism, who define them correctly as pre‐capitalist social relations. Yet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cial historians have been marred by their empiricist approach and by their reluctance to avail themselves of the theoretical tools provided by classical and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his work examines Southern slavery and sharecropping in the light of the studies of the European Marxists on ancient slavery and of the works of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sts and Marx on French metayage. This comparison reveals the pre‐capitalist though combined character of plantation slavery,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ws that the social relations established in the South after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were, due to the defeat of the Radical Republicans’ plans for agrarian reform, akin to the social relations established in Europe during the age of transition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The result of these backwar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was to retard for a long tim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where the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 took place from above’ (that is, through 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bourgeoisie and a pre‐capitalist class of landowners) in the most painful possible way for the working mas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sustain a system of oppression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black population which reinforced the racist prejudices born of slavery among whites — thus further weakening a working clas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immigrants and native white America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ervatism of American political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