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争鸣"栏目的话题答案,尽在"争鸣"文章之中,读者应自我领悟;地方人大给"争鸣"话题出答案,没有权威,但编辑可"画龙点睛"。"争鸣"栏目讨论的话题,往往是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无法找到明确答案,或者是在人大工作和法治实践中做法和观点不一的话题。既然是争鸣,必然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没有权威的解读,也就无法给出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正>"争鸣"栏目就是为人大工作者搭建的思想交流平台,无需对所议话题给出指导性、原则性意见,否则会影响栏目多元、平等、自由的"争鸣"氛围。结论不明确正是"争鸣"魅力所在。《公民导刊》"争鸣"栏目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栏目每期"争鸣"话题都与人大工作紧密关联。题材涉猎广泛,内容涵盖丰富,或理论前沿,或工作实践,或法治热点等。通过互相争辩,各抒己见,启发广大读者和人大工作者对所议话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对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给“争鸣”提点意见在上期杂志,“争鸣”栏目编辑叫我们为该栏目提点建议或意见,看了这几期讨论的话题,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争鸣”的话题,要尽量多些与基层人大工作相关的内容。拿这次“起草中立是确保立法公正的良方吗?”的话题来说,说实话,我们区县人大工作者参加讨论就有一定的难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公民导刊》2007,(10):58-58
我喜欢"争鸣"我常常与同事在一起,讨论各地人大工作中出现的创新作法,所以特别喜欢读贵刊"争鸣"栏目刊登的文章。个人认为,这个栏目办得比较成功。因为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贵刊每期"争鸣"都能抓住当前人大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话题,并结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13,(8):46-46
<正>本刊"争鸣"栏目推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许多读者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和建议。重庆市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傅奇志在给编辑部的信中提出,"争鸣"的话题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并建议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释义与解答》一书那样,针对"争鸣"话题,给出一个指导性、原则性的意见。为此,本刊"争鸣"栏目特别  相似文献   

6.
<正>"争鸣"一词作为栏目名,已道出了栏目特色,彰显了栏目内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参与性和思考性的栏目,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栏目本身设置看,既然叫"争鸣",那么就应该是各抒已见,在法律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从2005年第8期杂志开始,杂志新开设“争鸣”栏目。接到任务后,在报刊社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克服因杂志邮递周期长等困难,采用发电子邮件、QQ等多种快捷方式,主动出击约稿,结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的作者,我又从中筛选出一批人大理论水平较高的作者作为骨干作者,不仅使“争鸣”栏目在较短时间内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还搭建起了杂志与我市区县人大之间的联系桥梁。许多区县人大工作者包括一些区县人大领导,都积极地为办好栏目出主意,想点子。我又借东风,让区县人大的作者出话题,  相似文献   

8.
2011年年初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网上阅读到《公民导刊》,在看了争鸣栏目里的文章后,我觉得眼前一亮。从此《公民导刊》我每期必看,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特别是争鸣栏目,引领我在人大理论的海洋中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9.
《公民导刊》2006,(1):48-50
探讨完善人民代裹大会制度建设,是争鸣栏目不变的主题。然而,有人问,为什么这期话题会选择“评选优秀人大代表”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就连话题提供者也在担心:读者会不会参与讨论?但这期话题一经提出,却引来众多呼应。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去人大工作中一些常用的工作模式,正在受到合法性的质疑。广大人大工作者判断事物的标准,更多的是从法律角度出发。摈弃人大工作中的一些“人治”东西,这种观念的转变,使这期话题变得新颖而有锐度。  相似文献   

10.
<正>2007年1月号,"争鸣"栏目刊登《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有无监督权?》,奉献街道人大监督热议。"争鸣"自2005年9月号开设后,已成品牌栏目。人类任何一种制度都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街道人大工委十年前还是个新鲜事物,其性质、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群众,包括少数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认识。如何监督法律法规在本区域实施;如何畅通代表联系群众渠道;如何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课题,都有待探索。《公民导刊》2007年1期  相似文献   

11.
正基层通讯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很难写好重大题材,要么是数字和文字的堆砌;要么是报告式的工作总结。对此,《公民导刊》第7期特稿《兑现承诺》为我们提供了样本。代表建议办理是人大刊物的重大题材。编辑部对这一重大题材,在策划中不落俗套,采取"引言+记者报道+声音+成效"的形式,让特稿文章丰满而真实。  相似文献   

12.
杨守东 《半月谈》2004,(8):56-57
父母进城打工。正在求学的孩子就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随同父母进城接受教育,要么留在原籍上学。前者虽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不现实,而后者,则会由于父母的远离。给孩子带来生活、心理上的种种困扰。这一期话题,话题”栏目来信。把这儿当成你们另一个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13.
<正>做实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离不开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政府重大决策程序的准确把握。应该承认,目前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要么因其定性不准确而被虚置,要么因其内涵外延的模糊性而被滥用,在行使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谓"重大"的含义不清,自由裁量空间过大。"重大"一词属于典型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解释,很容易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争议。宪法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赋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  相似文献   

14.
监督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更加规范、更具成效。当前,地方人大常委会对监督工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把主任会议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予以取消;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把主任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作为监督工作的主要形式。主任会议是否有权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目前有不同的看法,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本人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也想借"争鸣"栏目听听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公民导刊》2006,(5):23-25
原以为这期“争鸣”的话题太专业了,讨论起来可能有困难。但出乎编辑部意料的是,收到的讨论稿却是最多的,参加的区县也是历来之最,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提出了当前人大工作创新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几年前,自审计利剑直指那些乱花纳税人钱的部门后,经历了数度“审计风暴”后的中国老百姓,已不再停留在满足知情权上。风暴之后“人大追责”的强力跟进,成为老百姓新的期待。今年1月,在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县政府的财政预算草案被破天荒地“卡壳”:会议要求县政府重新编制,并报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在2月召开的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上,重新编制的预算草案再次被“搁浅”。虽然这样的事尚属个例,但足见人大对财政的监督正在逐步加强。在这种形势下,审计报告是否可上人代会,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乡镇人大处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前线,为加强乡镇人大工作,今年6月22日,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18号文件");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关于修改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的决定",对地方组织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正,进一步强化了县乡两级人大的组织建设和机构设置。本期"理论"栏目特编辑了这组关于基层人大工作的探索文章,旨在为解决基层人大工作中的难题支招献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大》2008,(12):33-37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明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三十年。近三十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总结近三十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经验,集中展示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本刊从第10期起特推出"地方人大巡礼"栏目,每一期系统地介绍一个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情况。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该栏目来加强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之间,地方人大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公民导刊》2015,(1):22
<正>白驹过隙,又到岁末。这一年,有太多的人大大事引起关注,有太多的人大话题引发讨论,有太多的人大创新实践让人惊喜。这些大事、话题和创新构成了2014年重庆人大工作发展的整体图景。在此,我们按照惯例评出了2014年重庆十大人大新闻,希望以此为坐标,不仅可以触摸这一年重庆人大工作的发展脉络,更可以让人们感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出的勃勃生机犹如一缕春风,伴着"法治中国"的号角,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9.
正我经常说,我与"人大"有解不开的缘分,注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97年7月,我调入郏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一干就是12年。随后,相继在乡镇和县直单位工作。在这期间,要么从事人大工作,要么与人大工作有一定的关联。2016年2月,我调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又回到了"娘家"。走过22年,我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基层日益焕发出的生机活力,也切身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  相似文献   

20.
张能秋 《人大论坛》2009,(10):41-41
“挑刺代表”杨胜金在岑巩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上“挑刺”.认真开展现场监督,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并被2009年7月的《人大论坛》作为“随笔杂谈”栏目的“点题争鸣”进行了讨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