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玉鸿 《法治研究》2012,(10):10-16
法律主体包含权利主体、义务主体、责任主体三种形态。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权利主体的权能并不一致;而就义务主体而言,既存在因法定义务而形成的主体样态,也包括因约定义务、道德义务而作为法律主体的情形。对于责任主体来说,“违法”、“风险”以及“关系”.都可能使一个社会成员作为法律上的责任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权主体界说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通过分析人权主体理论的历史发展 ,概括出人权主体范围扩展的三个过程。在古典人权理论中人权主体是有限的。现代人权理论中 ,人权的普遍性首先指主体的普遍性。法人所以成为人权主体 ,一则因之其权利为宪法意义上的权利 ;二则因之其保障方式为宪法诉讼方式。人权的国际化使集体成为特别的人权主体。法人和集体作为人权的主体仅具有手段性的意义 ,生命个体才是真正本源性的人权主体  相似文献   

3.
立法决策主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立法过程中 ,存在立法决策主体与立法影响主体的区别。一般来说 ,前者拥有自主性决策权 ,而后者拥有围绕立法决策权的充分的、竞争性的影响权。通过对当代世界两种主要的政治体制 (内阁制和总统制 )的立法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立法决策具有法定场合性、竞争性和程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理顺我国立法决策主体与影响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5.
王东青 《法制与社会》2010,(27):145-146,175
本文在对各国行政主体理论进行初步的历史性考察基础上,对其行政主体的种类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理清各国行政主体理论的现状。文中在文献的分析和综述后,结合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现状,对我国的行政主体的理论观点和现实意义作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数字主体是生命实体的数据化,它是平台根据需要通过算法建构的身份虚体。数字主体是技术主体,它以身份虚体的方式代行生命实体的职能,因此,它只是功能性存在,而不是实体性存在,是数字世界的伪主体,真正的主体应是作为生命实体存在的现实主体。然而,由于数字世界的虚拟化,数字世界的真正主宰既不是生命实体,也不是身份虚体,而是平台、算法和资本。对数字主体的身份确认,就是重思人的主体性,强化生命实体在虚实二重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个体既不能因权力让渡而沦为网络技术的附庸,也不能以技术为借口推卸自己的网络责任。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学》2016,(3):71-82
在经济法主体制度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理论预设,即法律主体的专属性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法律主体与部门法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独立的法律部门必然有独特的法律主体。但法律主体的专属性理论本身是对法律主体理论的常识性误读。专属于某一部门法的主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同一个主体因参与的法律关系不同,会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从而成为不同部门法的主体。某一主体成为经济法主体,仅意味着其参与了经济法律关系,并不是指该主体本身为经济法所独有。换言之,经济法主体只是该主体因从事经济法中特定行为而呈现的一种角色而已。基于此,我们不能从主体的具体形态而只能从角色角度来界定经济法主体的含义及类型,经济法主体由此可被分为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两类。每类主体身份的获得,均应根据其从事的法律行为的属性来具体识别。  相似文献   

8.
立法决策贯穿立法的整个过程之中,在立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主体对立法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决断。通说认为立法决策的主体仅仅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享有立法权的主体,事实上,在立法过程中,还有其它主体对立法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推动甚至决定作用。因此,立法决策的主体除了法定主体以外,还包括立法决策的次级主体、辅助主体和影响主体。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静 《行政与法》2003,(12):37-38
行政主体理论在我国行政法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行政主体概念的采用来自于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区别;在我国,行政主体的直接意义在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但作用并不限于此。行政主体理论的根基来自法学方法论,其实践基础在于中国的改革,改革中的主体分化是行政主体理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行政主体的理论界定争议颇多。实际上,行政主体一开始作为一种法学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确定行政诉讼主体的诉讼资格。但原先的行政主体概念理论已不能与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相适应。本文通过引入和借鉴西方国家理论来探析和完善我国行政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辨析了消防行政处罚主体与消防行政主体、消防行政处罚执行主体的关系,厘清了消防行政处罚的主体范围,以便各主体依法实施处罚。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主体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二、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三、个人可以成为国际法的部分主体。本文主要论述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性及怎样确保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刘秋华 《法制与社会》2011,(9):207+209-207,209
刑法实施后,我们结合司法实践展开了调研,发现并掌握渎职类案件具有:犯罪主体的特殊性、侵犯客体的复杂性、案件事实的交错性、徇私舞弊的隐蔽性、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纠合性、危害结果的严重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涉及:一是面广。有司法机关、又有行政执法机关。既有司法权,又有行政执法权的行使;二是层次多。有执法层面的事实、又有违法层面的事实、更有被规避的事实;三是利益主体复杂。有执法主体的利益、又有违法主体的利益、有的还有部门主体等主体的利益。致使查处渎职类案件具有:线索发现难,证据收集难,定性处罚难等特点。本文主要论述了渎职罪案的现状、产生原因以及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行政诉讼中被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被告是行政诉讼的必要条件,只有对其正确地加以认定,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的目的。司法实践中,不但认定被告的标准不清,而且可能发生无被告的情形.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行政诉讼功能的发挥。为了解决行政诉讼中被告确定难的问题,应在理论和立法中实现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主体的分离,使行政主体成为行政责任的最终归属者。同时,为了充分发挥行政诉讼统一法治的功能,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地方权力机关立法行为及其它侵害原告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流行的几种国际法主体理论,指出传统的以国际关系参加者为要件的国际法主体理论已经难以全面解释所有国际法律现象,应该主要从国际法律关系角度来分析国际法主体问题。既然国家可以协议创造政府间国际组织这种派生的国际法主体,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国家可以通过条约形式直接赋予个人以权利义务从而使个人在此范围内成为部分国际法主体。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的条约实践得出中国倾向于在某些特定范围内赋予个人以直接条约权利义务承认个人为此范围内的国际法主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现行行政主体理论认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必须是行政主体,如果不具备行政主体的资格就不能具备诉讼主体的资格。这种"被告即行政主体"的思维模式对行政诉讼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本文将以此为视角对"被告即行政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缺陷发表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8.
对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问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伯军 《河北法学》2004,22(5):119-122
对于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在现代国际法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国际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主要有 4种 :( 1)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而且是唯一的主体 ;( 2 )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3 )个人是国际法的部分主体 ,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 4 )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实际上 ,这个问题涉及到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国家主权、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和国际法的普遍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贾博 《行政与法》2008,(9):51-5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涌现了大批研究成果,主体角色和主体 间关系也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与此有关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和描述了现实的状况,但仍然存在主体角色研究不全面和主体间关系研究不深入两个问题,需要深化和细化有关研究,这样,既能在理论上有新的进展,又能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动物权利论或者动物主体论是一个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保护动物是否意味着要赋予动物权利或者将动物上升为法律主体?动物权利论或动物主体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是否站得住脚?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动物权利论和动物主体论在理论与实践中均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动物的法律保护,应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