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论和谐社会与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嘉  杨飞 《法学家》2005,(5):11-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就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平等以及各种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反映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重大变化,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关于公平问题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经济之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和谐的社会是公平和有效率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许昌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探索走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开创许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许昌市政法机关围绕先行试验区建设中心任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需求的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伟大实践而成功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遵循法治规律、通向良法善治的法治现代化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建设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法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也是21世纪人类法治文明的康庄大道。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发展目标是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路径选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建设法治强国为目标、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蓝图、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要务、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基石、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动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不断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推进中华法治文明新发展,创造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法治》2007,(12):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判断和新表述。财税法作为治国安邦之法,与共同富裕目标衔接紧密,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法律领域。财税法通过调整和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政府预算和税收制度,回应和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道路支撑。新时代财税法思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立足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并依法拓展财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渐进推动民主、促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构预算规范、财力协调和区域均衡的财税体制;三是实现分配正义,通过区域、产业和群体之间的财税制度设计和规则安排,促进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借助财税法思维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2003年lO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他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在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同时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办理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如何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实现以人为本与打击犯罪相统一,是广大反贪干警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点,我们期待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领域的改革具有新的思路和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左派运动是美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矛盾聚集的结果,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经济繁荣带来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性与社会现实间的鲜明对比引发了更多的反叛意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失范现象促使人们寻找解决之道;经济繁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青年中产生出强烈的群体意识,为运动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政治因素则为它的发生提供了政治环境、培育了政治意识.研究它,对于我们这个处于现代化转型期的国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需要,是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维护各族人民利益的需要。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群众工作面临新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这也是大学的第四功能.大学率先进行文化建设是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大学要认清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主动引领社会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不适应性和不公平性凸显,变革迫在眉睫。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变革主张具有片面性,不能有效解决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不适应性问题,也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客观揭示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确立了“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明确了解决发展难题的基本途径和法律原则,指明了实现共同繁荣的途径。它冲破了发达国家学者的传统窠臼,成为人类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源泉;其中的目标设置和原则确立,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可以成为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变革的指导性思想。“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显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威力。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变革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15.
人民生命健康首位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充分展示。这一理论成果体现了其在党的人民性、人民利益平等保护、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的多重思想内涵,为汇聚起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能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人文思想,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落实,提供了实践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6.
肖新喜 《河北法学》2011,29(11):116-121
目前,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严重侵害。分析其受侵害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有效保护农村妇女承包经营权益意义甚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承载的使集体成员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了承包经营权的变动应该与成员变动一致。而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效力使其具有稳定性,其所内含的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冲突是妇女承包经营权受侵害的根本原因。针对以上冲突,提出三种解决冲突的方案供学界参考,以期能对保障农村妇女的承包经营权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的思想,他通过寓言得出结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普遍幸福,只有顺应人的利己本性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认识和评价个人利益的积极作用.就公私两种行为而言,制度是针对人的利己主义行为的,尊重个人利益是衡量制度设计是否科学的关键.制度的主要功能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解决"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即如何能够使人人像关心个人利益一样关心公共利益,这就是私利公益问题.制度设计的目标是实现私利公益,而只有建立在尊重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制度设计才能实现社会公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按照"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的科学改革发展观必然引出"以人为本"的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要求中国的改革必须合规律,即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又必须合目的,即以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以人为本"的科学改革观,包括改革目的、思路和动力三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为了坚持贯彻这一改革观,需要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再认识,既要反对对马克思主义文本搞教条主义,也要反对对西方的经济政治思想搞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方立法协调实践探索,呈现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几种典型样本,并各具特色及示范价值。进入新时代后,区域地方立法协调面临诸多国内无先例可循的新问题。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等时代新要求,需要重点思考我国区域立法协调的发展空间、聚焦领域和可能的溢出效应等理论难点。从已有的样本探索和发展趋势看,区域内跨省市的大气、水流等生态环境共保共治问题,区域市场一体化及区域营商环境共建问题,区域一体化示范区共建问题等,将是今后我国区域地方立法协调的侧重点和聚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