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学习、工作和生活常有个努力的目标、标准或参照,古代思想家一脉相承地主张"师乎其上"。《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论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后人对"师乎其上"的思想又有很多发挥,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现在理解和运用起来也有很多发展,值得仔细品味。"师乎其上"首先是做人的原  相似文献   

2.
%、“在&&重视关心下,在&&指导帮助下,在&&支持配合下,在&&&&共同努力下……”这是写总结、作报告、起草文件等等开头常用的句子,人称“几下子”,最多者可达六七“下”。这些“下”也许说得是实情,但确实也是地道的废话。你是下级单位,上级领导当然有责任关心重视、指导帮助,不在其下莫非在其上乎?一个单位的工作不是孤立的,当然离不开左邻右舍的支持配合,更离不开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也不言而喻。但是,废话还得说,套话还得套。不说,难免有不尊上、态度不谦虚、不注意方方面面关系之嫌,甚至可能给人一种不懂规矩、不会说…  相似文献   

3.
立高标杆     
立高标杆,说的是选准可行的较高目标,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一个人如果懂得不断垒高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会像山岳般壮丽;一项事业如果意在追求立高标杆,那么,这项事业就会如日月般辉煌。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永远是前进的动力、成功的法宝。正如先哲所言,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立怎样的标杆,对人的发展、事业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慎独”,谓在无人监督的个人独处时,其行为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谨慎不苟。《礼记·中庸》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对“慎独”的基本要求,即是说要从“隐”和“微”两方面着手,在他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即使在很微小的事情上,也不要放组自己,要防微杜渐。“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个人修养之道和“为宫”之本。笔者认为,在大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借鉴传统伦理中关于“慎独”的思想,对加强道德修养无疑是有意义的.中国伦理史上,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对“慎独”思想的最初表达.要成为圣人和贤者,就必须克制其私欲,磨炼其意志,防止其非利的行为.孟子承其师道,指出要担当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并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作为道德追求的目标.曾子也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勤于自我检查、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以上这些思想,在《礼记·中庸》一书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即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到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警惕.不要以为隐蔽的和微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应当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更加谨慎而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6.
古代有句名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意思是说:人与鱼一样,要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才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其乐融融,以致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构成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心理学家证实,环境的优劣对人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晏子春秋》中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喷水不同。”人也是如此,生活在高雅文明的环境中,人的气质会变得高贵典雅;生活在粗俗的环境中,人会变得粗鲁野蛮。  相似文献   

7.
埋头苦干     
“埋头苦干”是一个多么通俗、多么易懂的词汇,然而要把它转化为行动又是多么艰难、多么困苦的事情啊! 埋头苦干的人,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敬。鲁迅曾赞誉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习勤劳以尽职,克轻浮以效力”,默默奉献,奋斗不已,用自己的血汁与智慧,创造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震惊于世的许多奇迹! 埋头苦干者,总是目标专一而不东张西望。成就总是偏受那些目标专一的奋斗者。埋头者,心中定有志向,奋斗者,心中定有目标。当然,目标不可定得过高,要度德量力而为之。千万人的实践证明,在美好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鼓舞下,只要是不停地埋头苦干,即使走得慢一些也能达到目标,即使天赋差一些亦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一位泥瓦匠出身的部长在接受采访。记者问:“您觉得部长和泥瓦工有相似之处吗?”部长答:“当然,他们都需要保证在高处而不昏头!”这话让人生发许多联想。高处,不论是建设工地的脚手架上,还是官衙殿堂的座椅上,都是“高空作业”。高高在上,有时高得令人眩目,需要仰视。处在这样的高度而不“昏头”,需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清醒的头脑以及过人的胆识,才能“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常识告诉我们,有恐高症的人,心脏不好的人,血压高的人,是不能当泥瓦匠的,特别是在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今天,越高风越大,越高越危险,一不留神,就会出工伤事故。同…  相似文献   

9.
人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性。"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攀";"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倾向,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等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 文”一词见于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周易》 ,所谓“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在古人看来 ,研究“天文”和“人文”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规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从事生产活动和文明创造。“人文”就是化人 ,最高目标是“化成天下” ,达到高度文明的社会境地。国家治理同样也应本着这样的人文精神 ,把人文精神的发达作为追求目标。“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使当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  相似文献   

11.
有位新闻记者在采访泥水匠出身的德国前国防部长舒尔兹时问“部长先生,做国防部长与做泥水匠有什么共通性?”显然,这是记者在调侃这位部长大人。但舒尔兹并不因此而生气,也没有丝毫难堪之情,反而大度幽默地说:“两者都必须站在高处不头晕。”一语双关,回答得的确妙绝。这句话虽然出自西方国家政坛人物之口,但对我们来说,也还是有值得借鉴之处的。 “站在高处不头晕”,浅显易懂而又含义深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又很难,尤其是那些站在政坛高处的人。 不是吗?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些身处高位的人,由于没有很好地加…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恭维     
黄健 《党员文摘》2006,(4):10-10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元朝朱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能。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把床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耳吞?显贵了又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一定要抑奢侈、宏俭约、戒嗜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认为金钱最重要,新世纪初的人认为时间最珍贵,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无疑是信息最珍贵。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困扰在今天格外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问答社区"知乎"推出了首款付费看答案的产品"值乎","在行"App也推出了付费语音问答应用"分答",随着一些公众人物和知名机构入驻"分答",其关注度居高不下。无论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的时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治国,有许多不敢恭维之处,但他的戒奢之举却值得称道。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他。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陈友谅未富而骄,未富而奢,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骄?显贵了又岂可奢?有骄奢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出富贵者,一定要抑奢侈、宏俭约、戒奢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也。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16.
“福”乎何物?“福”乎何在?耕其田,劳其力,丰衣足食,“福”之哉也。如是,“福”无处不在,人人可享之。然真正一辈子享福的人不多,而想念和企盼得福者,却是古今普遍存在。于是欲得“福”而享者,便总是想着这“福”,追求那“福”,而那“福”偏偏同你若即若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句古话,叫修齐治平,就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公务员虽不是圣人,但总当洁身自好,服务国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远,拒绝腐败的能力才可能增  相似文献   

18.
商界奇才,曾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他留给人们最大的遗产是什么?我以为不是他的亿万家业,而是他的座右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精读细品这24个字,让人感触很深,深受启迪,从中可以窥见荣毅仁运筹帷幄、纵横驰骋、雄才大略的一生。“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就是一个组织、一个集体或个人做什么事都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有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定位要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推翻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作…  相似文献   

19.
胡本亮 《党课》2012,(8):79-80
当好领导干部,必须有志向、有善心、有智慧、有情趣。有志向。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要有志向,要有规划。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信仰、信心。首先是信仰,信仰是引导人生走向成功的航灯。人没有信仰,就没有目标,前进就没有动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包括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内的"关键少数"能否发挥关键作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抓"关键少数"破题,突出"关键少数"这个重点,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明纪律、严格要求,建章立制、着眼长远,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年初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都会如期"开课"。在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