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著历时1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我国"史学双璧",毛泽东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终生喜读。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湘潮》1994,(5)
毛泽东评点《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北宋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毛泽东十分喜爱这部书。他的藏书中既有《通鉴》的线装本,也有标点平装本。出差视察随身携带《通鉴》,休息睡觉时床头放着《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话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与感伤。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史书,记载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到五代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上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实。《资治通鉴》的意思是取得国家安定的历代鉴戒。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毛泽东很喜欢读它。据他晚年说,《资治通鉴》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又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资冶通鉴》写了自战国至五代1362年史事,共300万字。它的主编是北宋的司马光。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的有深远影响的史书,编撰者司马光的主旨是“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以“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读《资治通鉴》,边读边想,每有会意,作点眉批及标识符号之类,待全部读完,略加归纳梳理,间或发点议论,杂七杂八倒也凑了若干条,算作“杂记”,又加了个正题,权充为文。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朝历代,凡明君贤臣都注意这个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常思其为何主,慕尧、舜,耻桀、纣,察秦二世而亡,鉴隋炀帝之暴失天下。以至当直臣魏征死,竟痛切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通过叙事纪言、论理,多方面地说明了赏罚是治国极其重要的政治行为,是维护和实施国家纲纪的手段.那么怎样正确地实行赏罚呢?《资治通鉴》展示了如下原则.l、严肃性原则.历史上有为的政治家都极其严肃地行赏罚.惰文帝扬坚,自己的生活过得很俭朴,史载他:“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赏罚的严肃还表现在不妄赏和不妄罚上.曹操“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丝毫不与”,这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与助手历19年之久撰写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十国,贯穿1362年历史,蕴含15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总计294卷,是中国史学史上继《史记》之后的又一创举。 《资治通鉴》曾是毛泽东同志十分喜爱并多次向人们推荐的一部史著,一生曾圈点、阅读17遍。早在1912年,19岁的毛泽东就开始阅读这部书,并由此开始奠定了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历史古籍的阅读、整理、出版极为关注。1954年,第一次全国  相似文献   

9.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酷爱读的史书之一。故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能否正确地识察和使用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处理德才关系,怎样察选和使用人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我们...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鉴》系北宋大学者司马光及其助手,参考正史、野史300余种,呕心沥血,研末钩沉,历时19个春秋而完成的一部编年体的煌煌巨著。全书上起东周威烈王,下迄五代后周世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蕴含了15个朝代的兴衰荣  相似文献   

13.
刘后滨 《先锋队》2013,(20):42-44
通观《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一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  相似文献   

14.
郑怀玉 《奋斗》2011,(5):46-46
选人用人工作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选好人、用对人是提升地区发展速度的关键。这些年来,我通过反复研读《资治通鉴》,深感其“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的深刻寓意,尤其是书中所述诸多选人辨才方面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是一部洋洋三百多万字的史学巨著。它记载了我国上自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重要史事。司马光等人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治,恶可为戒者”,也就是说,此书要通过所记述的涉及国家与人民关系重大而密切的重要历史事件,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安邦治国的借鉴,从而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借助历史这面镜子,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历史上各个朝代兴衰成败的…  相似文献   

16.
<正>司马光的《家范》是一部有着完整治家理念的家训。后世多知其《资治通鉴》,而《家范》罕为人知,但司马光认为,《家范》比《资治通鉴》更为重要。齐家是本,治国是末,这也是他写《家范》的目的。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来对待,《资治通鉴》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以史鉴于治国;而《家范》是以史资于治家,为后世提供治家的准绳。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18.
薛庆超 《世纪桥》2011,(2):6-10
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讴歌历史上的明君贤相,鞭挞乱臣贼子,“使乱臣贼子者惧”。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更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一部治国安邦的执政经典。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 ,但什么是神话 ?其实也很难具体界定 ,因为中国的传统小说大都有宿命论和鬼怪的描述。我觉得《西游记》其实是部抒写生命理想之途的隐喻文本 ,每个人物都似乎是生命征途抒写的符号。盛唐时期也许算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青春期”吧。人到了青春期最有活力和憧憬 ,同时也最有欲望和扩张力 ,此时 ,嫉妒啊、自私啊、贪婪啊、幻想啊等等都比较直观和鲜明。大唐帝国此时对外四面扩张疆域 ,铲平一切视内的不臣之邦 ;政治体制也空前改革 ,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空前提高 ,竟有“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之感慨 ;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