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岷 《统一论坛》2009,(6):48-51
1874年5月,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政府在证实日本侵台后,照会日本外务省提出质问,并于1874年5月14日命时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带领轮船兵将,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受侵地区察看,“不动声色,相和筹办”。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台湾岛内,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亲日分子大肆鼓吹“日台一体”、“日本是台湾永久的朋友”的言论,竭力美化日本侵台的史实,给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业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和障碍。然而,认真研究日本与台湾地区关系史便不难发现,近代历史上日本对台湾的一系列举动,皆是出于其对外侵略扩张的自的。这其中,发生于1874年的日本出兵台湾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这次出兵,日本政府事先进行了认真的部署和准备。尽管这次出兵持续时间不长,也并未引起大规模的战争,但日本还是从中获取了不少的利益,并为其1895年占领台湾创造了条件。了解这段史实,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中日关系,了解近代清政府对台统治政策的变化,也有助于我们看清日本侵略台湾的历史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便开始向外扩张.1874年以琉球国及日本备中州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出兵台湾,是其南进政策的一次实施,也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一次严重侵犯.1871年日本太平山(宫古岛)一艘贡船遇风漂至台湾南部北瑶湾触礁沉没,船员69人中,3人淹毙,54人被高士佛、牡丹两社山胞杀害,12人遇救生还.此原是一起寻常的船难事件,历史上曾屡次发生.此时日本竟以此作为侵台、侵琉的一种借口,首先于1872年册封琉球王尚泰为“藩主”,强迫确立日、琉的宗藩关系,作为侵犯台湾的根据,亦为其吞并琉球野心的初步实现.1873年来华换约的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又派外务大臣柳原前光至总理衙门试探清廷对琉球船民被杀一案的态度,抓住“生番”未服“王化”,“姑置之度外”等一些  相似文献   

4.
同治十三年三月(1874年5月),日军侵犯台湾,东南海疆出现危机,清政府受到很大震动。九月,中日双方签订《北京专条》,事件始告平息。接着总理各国事务奕訢等联衔上《海防亟宜切筹》一折,以日军侵台事件为戒,提出加强海防的六条意见。当日奉旨密谕滨海沿江各督抚、将军筹议,从此在清政府内部开始进行了一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提出了加强海防的种种措施,突出了台湾在海防中的地位,对  相似文献   

5.
1874年日本悍然入侵台湾,并挑起了关于台湾内山地区领土主权的一场争论.清政府面对这一突发性边疆危机,制定和实施了"谕以情理,示以兵威"的对日斗争方略,促成了中日和议与<北京专条>的签订,实现了驱日保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21)
<正>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由于清政府无力救援,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日据半世纪,从反对割台议和的斗争、武装抗击日寇占领、辛亥革命前后的武装  相似文献   

7.
清领台湾的二百余年间,台湾的开发一直是由民间自行推动的.直至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清政府才转为采取积极经营的方针,解除旧禁,开山抚番,从大陆招募移民渡台垦殖,成为清朝治台期间第一次有组织的开发后山的活动,这在台湾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  相似文献   

8.
李友林 《台声》2000,(6):42-4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清政府战败 ,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 ,百姓“哭声达于四野” ,台湾绅民三上血书 ,字字血泪 ,清廷却无动于衷。“誓不从倭”的台湾人民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抗日保台。5月中旬 ,曾任清政府驻法参赞的陈季同从上海抵台北。他在“台民万亿同心 ,必欲竭力死守土地”的精神激励下 ,提出“民政独立 ,遥奉正朔 ,拒敌人”之策。15日 ,以丘逢甲为首的地方绅士集议于台北筹防局 ,请台湾巡抚唐景崧管摄台湾政事 ,并以全台绅民名义致电总理衙门、南北洋通商大臣以及…  相似文献   

9.
倪蛟 《台声》2003,(5):46-48
题记: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昏聩无能的清政府一味求和妥协、指挥不力,以致战局直下,北洋水师亦全军覆没。尤令国人痛心不已的是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春帆楼与日媾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强行割让给日本。由此,广大台湾同胞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反割台”爱国斗争———  相似文献   

10.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岛内,人民悲愤异常,纷纷拿起武器,与日军进行斗争。虽然最终台湾被日本人占领,但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奴役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伴随日本在台湾统治的加强,台湾同胞斗争的方式也逐渐从武装反抗转向和平运动。因为早在1907年梁启超就曾对林献堂说过:  相似文献   

11.
中法战争时期(1883-1885年),中法双方在台湾北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淡水战役之后,法方发布封锁台湾海口的通告,开始了为期将近五个月的封锁作战行动。当时的清政府决策层明悉法方此举意在围困台湾抗法军民,阻止内地对台湾的增援。因此,清政府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大陆沿海各省渡台接济,另一方面在外交层面上展开一系列的动作,援引近代国际公法的相关规定揭露法方践踏国际法律的行为,以期得到其它西方列强的支持。清政府在“台湾封锁”问题上的外交努力,表明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开始意识到需要运用近代国际法来解决中外交涉事件,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在1874年台湾漂民案中,知识精英和东南督宪借助奏折、照会和报刊等介质,首次在晚清外交中构建起国际法话语圈。论者广泛援引万国公法,形成诸如强调领土不容侵越、属地原则下番地自治、指责日本踞台及索赔、禁止局外对日援助、保护在日华侨、请求国际仲裁之类的观点和建议。公法舆论不仅迎合了清政府“或谕以情理,或示以兵威”的对日交涉策略,而且呼应甚或引导政府决策与军事外交。以天下体系为圭臬,晚清中国对国际法采取选择性采择,内在地削减了由“实效管辖论”所造成的国际公法与天下体系之间的紧张与张力,展现了东西方国际秩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时期.美国政府官员和政策专家对在此时期美国对台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弃台论”声音的出现,引起了美国官方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弃台论”在美国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从现实来看,“弃台论”尚未进入决策层面.当前美国对台政策并未发生结构性变化,美国并没有放弃对台湾的影响力.未来美国对台政策呈现出总体框架维持不变、局部修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台湾官方和民间都一再强调台湾生活方式的优越,大家引以为傲.但究竟什么是台湾的生活方式,似乎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本文根据有关生活方式的基本观点,联系台湾方面提出的看法,试图加以解读,并且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联系起来考察,探讨台湾方面建构“台湾生活方式”的意图,并对如何正确对待,提出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申报》站在台民和中华民族立场上,同情支持台民抗战,其言论着意于倡扬台民的“忠君保台”精神,为台民的自立及成立民主国辩护,声援台民的抗日保台斗争,并塑造、赞扬了刘永福保台护民的英雄形象,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战略战术建议,有力地反驳了《万国公报》等外报对台民抗战的污蔑和指责。特别是《申报》从台民英勇顽强的斗争中,看到了蕴藏在民众中的巨大潜力,预见此乃民族的希望。换约接受后,清廷上层对台湾问题集体失声,《申报》则成为大陆支持台湾抗日的舆论中坚。  相似文献   

16.
1872-1874,从谋划出兵到中日签订《北京专条》,日本政府的对外目标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留守政府中以外务卿副岛等为代表的“外征派”积极策划一条明确的殖民路线,目标直指略取台湾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台湾全岛;第二阶段以大久保为代表的“内治派”主政,方针转向“慎重殖民路线”,为缓解国内士族的不满情绪,选择发动一场小范围的局部“征台”行动,对殖民略地持慎重观望态度;第三阶段是对中交涉时期,策略变化为以实际军事占领为条件讹取利益,具体而言,以索取军费为主,以在琉球或朝鲜方面谋取利益为辅。总之,日本此次侵台的主要动机并非为解决琉球归属问题,其本质是为了缓解国内情势、带有对外殖民意图的军事侵略。  相似文献   

17.
1885年,清政府下令台湾建省。可是,被清政府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的刘铭 传却认为“台湾暂难改省”,提出了他自己的台湾建省主张。意见被清廷驳回之后,他随后提 出的台湾建省方案,仍然秉持了一贯的务实思想,强调像抚“番”、清赋、设防这些基础性的 建设必须优先,而像城垣、衙署的建设可以稍缓。在这一方案的主导下,台湾建省工作稳步进 行,使一个新建的省份在不长的时间里成为全国比较先进的省。  相似文献   

18.
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住民被认定为所谓“日本国民”。随着《清国人入境台湾条例》的颁布实施,传统闽粤移民渡台历史进程遭致中挫。日据后迁徙台湾的闽粤民众被称做“华侨”,成为侨居者。此后,台湾社会历史进入以内生性发展为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日据台湾期间,殖民政府为扩大侵略战争,适应战时统制的需要,在台湾各级警察机关设置经济警察单位及经济警察人员,实施经济警察制度,形成了台湾警察的经济化现象。日本殖民政府借助警察这一国家机器、利用经济警察这一制度加速经济殖民政策在台湾的实施,从而实现对台湾的强力统治。台湾经济化警察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对其机构设置、主要职责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其进行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史实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二二八事件是所谓台湾“悲情”的源头之一,当前流行的所谓日本殖民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论调的建构,也与光复初期有关。这一时期的台湾,民族矛盾、省籍矛盾、阶级矛盾、现代化程度的差异等多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只有把握其主要矛盾,才能对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当前的一些流行论调加以正确的辨析和批判。日本投降后中日民族矛盾退居次要位置,所谓台湾先进、大陆落后的说法也并无事实根据。这一时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整个中国一样,是广大民众与官僚统治集团的阶级矛盾。省籍矛盾固然存在,但它更多的是上述阶段矛盾的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台湾民众所谓“悲情”的指向,应是当时的官僚统治阶级,而非所谓“外省人”、中国大陆、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