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特有的民族优越论是其侵略中朝思想的观念格局中潜在的持久性精神要素。以神国观、"华夷之辨"世界观和社会进化论等为依据而虚构、鼓噪的日本民族优越论实用于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方面,促成日本侵略中朝思想的滋生和延展。以近代化成功为依托而昂扬的日本民族优越论终使其将本民族优越意识置换为"挽救"东亚的救世意识和鼓吹日本充当东亚霸主的舆论工具,发展为民族沙文主义,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理论最直接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蔡亮 《现代国际关系》2012,(7):11-16,22
日本"新国家主义"从一种政治思潮发展成为民主党政权对外战略的主流理念,是对日本政坛保守主义路线的继承,但也受美国战略东移、南海局势不稳及中日关系变化等背景因素影响。作为野田内阁对外战略的主流理念,"新国家主义"将加强日美同盟视为维护日本利益、追求大国化目标的唯一手段,并主观臆造出"日美联合对抗中国威胁"的结构。它在对华关系中采取单惠主义方针,既奉行"政经分离"政策,又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有意将之与东海问题挂钩,图谋在对华战略围堵的同时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这样的对外战略构想将使日本丧失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回旋余地,加剧东亚地区的局势动荡,使中日关系陷入困境,并最终损害日本的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3.
戴宇 《东北亚论坛》2015,(3):31-37,127
近年来愈发严重的日本社会右倾化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认识战后日本,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根源。日本学者白井聪就在《永续战败论》一书中,从"永续战败"这一独特的视角对战后日本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省和批判。白井聪认为战后日本所存在的"只要坚持‘对美从属’就可以‘否认战败’,而要‘否认战败’就必须坚持无限度的‘对美从属’"这种"永续战败"体制,作为战后日本的核心,深深地制约并影响着战后日本,战后日本的历史认识、与邻国的领土纠纷等问题都和这种体制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福田主义是日本在中国迅速发展、亚太地区成为新增长中心形势下的外交构想.它继承了福田主义的精神,是对冷战结束以后日本亚洲外交实践的概括,也表明今后的政策取向.中国是日本亚洲外交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日本将努力稳定中日关系,提高两国的合作水平,同时也更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动向.新福田主义的提出带有福田个人色彩,也是日本转向重视亚洲外交的历史必然.它的一些原则不会因日本政局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试论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的朱印船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了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与东南亚地区朱印船贸易的发展状况。朱印船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对内巩固幕府的统治,对外打破葡萄牙商人对日贸易的垄断地位;朱印船贸易的终结,是幕府采取禁教和锁国政策的必然结果。在西势东渐背景之下,朱印船贸易刺激了“日本—中国—东南亚”贸易圈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东蒙地区的侵略活动开始于日俄战争前后;1907~1909年的新法铁路、锦瑷铁路问题进一步刺激并暴露了日本侵略东蒙地区的野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政策酝酿、准备,辛亥革命期间,随着日本侵略东蒙地区活动高潮的到来,以确保侵占"南满"、同时侵略东蒙为特征的日本对"蒙"侵略政策形成。  相似文献   

7.
日本核政策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核三原则"是战后日本的基本防卫政策之一.但是,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气候的双重影响下,日本在核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其核政策也发生了耐人寻味的新变化,无核化政策前景日益令人担忧.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及既往研究成果,对冷战后日本无核化政策的新动向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未来日本核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1905年到1945年间,日本政府在军事侵略中国的同时,对中国东北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大规模移民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大陆政策。日本"开拓团"(殖民扩张团,下同)是近代日本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准确地把握其政策形成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日本对东北实施移民的侵略动机和性质。从日本向我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9.
"七七"事变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同时,加大了思想文化上的侵略力度。战争期流行的"东亚协同体论",就是为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殖民扩张而制造的侵略理论。与伪满"建国精神"相比,这一文化渗透方式更加暧昧、更加隐蔽。从思想的内部关联看,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同质性。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日本一直主动参与多边贸易体制.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理念曾一直受到压制和制约,日本因多边主义停滞不前,开始尝试区域主义,并与中国展开竞争,而这都与日本对美、中两国的认知和对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刻变化有关.2005年以来,日本“自由贸易协定(FTA)战略”实现了两次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日本签订FTA所在区域范围的扩大、对象国的增加和政策倾向的变化三个方面,其背后有经济和战略原因,而战略原因大于经济动机.日本FTA战略的实质是日本由“东亚主导”转变为“美日共同主导”的无奈.日本试图借“跨地区主义多边化”的政策倾向进而实现政治抱负的野心恐难实现.  相似文献   

11.
李琦珂  曹幸穗 《东北亚论坛》2013,(1):108-118,129
"风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深受其影响,形成了迥异于中国"风水"的日韩风水文化。三国的"风水",皆植根于传统周易文化的土壤之上,蕴含有强烈的自然崇拜精神和朴素的农耕文化思想。三国的"风水"均暗含了现代建筑生态学和建筑美学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人文意蕴。三国的"风水"具有功利性、生态性以及系统性等共同特点。无论是在"风水说"层面,还是在"风水术"层面,三国"风水"均各具特点,其迥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风水术"和"时间风水术"两大方面。地理影响和宗教濡染,是三国"风水"特点迥异的主要原因。三国"风水说"和"风水术"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东北亚汉文化传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已经不再满足于“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地位,历届内阁开始要求与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政府在寻求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中,主要选择了以军事领域作为突破口,以成为军事大国带动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强化日美同盟、建立和完善有事法制、保持自主、高效的自卫力量与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韩日间贸易长期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日建交以来,韩日间的贸易始终韩方逆差,一次也未出现顺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性的原因是韩国产业结构依赖于日本。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依赖于日本,是结构性的。韩国为了摆脱对日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局面,应增强商品品质的竞争力、零部件的竞争力、开拓中间市场、继续维持和扩大对日出口良好品种的市场、努力扩大发达工业国市场、维持适合韩国国情的汇率水平、努力使日本缓和非贸易壁垒和积极吸引日本企业的投资等。  相似文献   

14.
Geographically,India is not a country in the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nor is it a country concerned in the issue on a geopolitical level or a US all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It has been very cautious to avoid taking sid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However,since Modi took office in 2014,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India faces,in maritime safety strategy,as well as in India's policies toward the US and China.Indi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tive in th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voicing criticism and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China.While India's policy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not be complete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due to concerns for its own interests in the future,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India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ill adopt more comprehensive way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issue.  相似文献   

15.
Sheila A. Smith 《Orbis》2012,56(3):370-390
This article offers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2010 crisis emerged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The debate that it sponsored within Japan suggests that a crisis management initiative between Beijing and Tokyo rather than an overall reconciliation agenda may be what is now needed. The author contents that greater predic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these maritime interactions will go a long way to 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what has to date been a very uneasy and publicly sensitive aspect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争常"失败后,日本政府改变了过去长期冷落非洲的外交政策,开始把非洲真正地纳入其全球战略架构中来。加大援非力度,改革援非方案,以对抗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突出环境外交,全面发展与非洲各国的关系,日本对非战略出现新态势。其基本动因在于,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反思"争常"失败后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挥日本"环境外交"的优势,扩大其在非洲的影响,这种对非战略的新态势将对中国对非外交构成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Security relations are crucial in China-Japan relations.Since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Diaoyu Islands by Japan in 2012,mutual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been declining,and bilateral security relations have reached a low point.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are typified by ongoing dispute over the Diaoyu Islands,lack of mutual trust exacerbated by various actions by Japan,and the delay of China-Japan security dialogues.The evolution of 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derived from the Diaoyu Islands dispute is clearly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dispute itself,with deep-root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In the near future,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will face more challenges than opportunities.China should take measures,including enhancing mutual trust in politics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to impose necessary pressure on Japan to change course,to win over neighboring countries so as to avoid pretext for Japan's intervention in regional issues,and to strengthe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order to stabilize security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由于受社会本位、整体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东方伦理的影响,两国都具有爱国心教育的历史和传统。但是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还是有其各自民族的特色和差异。例如,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不同;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由远至近与由近至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国的爱国教育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差异,即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两面性,一方面既与振兴民族、富国强兵思想相关联,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其强烈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特征。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往往是与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悲惨命运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透视日本小泉首相的第2次访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首相小泉闪电般地进行第 2次访朝 ,虽然有“内病外治”的作秀成分 ,未必会有助于其国内困境的解决 ,但是在打破朝日关系僵局、解决长期困扰双方的“绑架问题”方面 ,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同时 ,在重新确认《朝日平壤宣言》精神、重开朝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方面 ,也并非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报业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开辟了一个明治时代(1868—1911年),促成了日本近代报刊的诞生、发展,乃至进入"报纸复兴时代"。中日两国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近代报纸的发展进程大致相近,中日两国文化交融成为近代报刊转型之基础,日本报刊对中国戊戌变法期间新闻业具有启发作用,对辛亥革命时期办报思想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