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52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 观察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脾虚蕴湿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特应性皮炎脾虚蕴湿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加减参苓白术散及地氯雷他定糖浆口服;对照组仅口服地氯雷他定糖浆.两组均外涂玉泽皮肤屏障修护乳.采用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ing atopic dermartitis,SCORA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判定临床疗效,并于患儿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eosinophils,EOS).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SCORAD、EOS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SCORAD评分、EOS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脾虚蕴湿证具有良好疗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以福尔马林灭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针对鱼类致病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单克隆抗体(McAb),用软琼脂法进行克隆化培养,通过间接ELISA法对所得的杂交瘤细胞株进行特异性筛选,并鉴定其Ig亚类,测定腹水效价,进行了相对亲和力和抗原位点等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8株可分泌特异性McAb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C3、1C6、4H8、3D9、2B11、3G3、2H11、1B8。经过鉴定,这8株McAb能够特异性地针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其他测试菌之间无交叉反应;其抗体主要分为4个亚类,分别为IgG2a型、IgG2b型、IgG3型和IgM型;腹水效价均在10-6以上;相对亲和力较高;2B11针对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脂多糖表位,而其余7株McAb针对的非脂多糖抗原位点。试验结果证实成功制备了能稳定分泌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McAb的细胞株,为水产养殖中该菌的快速检测和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南京市某集贸市场所售6种淡水鱼体内分离细菌,根据细菌染色、培养特性及16 S rRNA基因扩增等特点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对鉴定阳性的菌株测定其溶血、溶蛋白特性,采用PCR技术调查毒力因子的基因分布情况,以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研究了不同毒力基因型代表菌株的致病性.试验共分离得到39株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为65.0%(...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鲵维氏气单胞菌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病理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维氏气单胞菌自然感染大鲵的肌肉、肝、肾、肺、肠道等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肝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肝细胞空泡状变性,肝血窦内见大量血细胞;肾集合管中可见少量蛋白样物,血管球扩张,有的溶解坏死;心肌纤维溶解,甚至坏死,可见充血和出血;胰细胞颗粒变性;肺偶见充血;脾索排列紊乱,脾窦中充满大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肠道内肠绒毛溶解脱落,有充血现象;肌纤维蜡样坏死,肌细胞核浓缩凝固,深染,破碎。证实,维氏气单胞菌能使中国大鲵的多个组织器官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5.
Guo YD  Cai JF  Su RN  Chang YF  Lan LM  Li X  Wen JF 《法医学杂志》2010,26(5):336-339
目的探讨改良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ethylammnonium bromide,CTAB)法对常见嗜尸性昆虫虫体不同部位mtDNA的提取效果。方法随机采集放置在呼和浩特地区室外草地家兔尸体上丽蝇科的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Meigen)]、埋葬甲科的Nicrophorus fossor(Erichson)各13例,采用改良CTAB法分别提取每只昆虫头部、胸肌、腿部、翅膀4个部位的mtDNA,核酸蛋白测定仪检测DNA纯度及质量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PCR产物,测定PCR产物序列,上传GenBank。结果 13例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Meigen)]的胸肌均提取到了DNA,10例头部样本、6例腿部样本、4例翅膀样本得到DNA;13例Nicrophorus fossor(Erichson)胸肌DNA均提取成功,5例头部样本、8例腿部样本及3例翅膀样本提取出DNA。结论改良CTAB法可用于对嗜尸性昆虫胸肌及其他部位进行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中华鳖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针对TLR2(Toll-like receptor 2)保守区设计兼并引物,从中华鳖脾cDNA中扩增出了740bp的目标序列。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富含半胱氨酸型C端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TIR结构域;与斑马鱼、鸡等脊椎动物相应的TLR2序列相似性为60.5%~74.4%。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中华鳖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各组织TLR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4小时,中华鳖脾和外周血TLR2mRN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其中外周血中的增幅最显著,是对照组的8.57倍;中华鳖外周血经4μg/mL酵母聚糖刺激后,第2小时TLR2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高。首次获得了中华鳖TLR2部分cDNA序列,并分析了不同刺激物对中华鳖TLR2mRNA转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河南三门峡地区夏秋季常见嗜尸性蝇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门峡地区常见嗜尸性苍蝇种类、演替规律及其在法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笼诱法观察7月中旬-10月中旬兔尸上嗜尸性苍蝇种类演替规律及生活习性。结果出现的双翅目嗜尸性苍蝇有3科9属13种,主要为蝇科的舍蝇、市蝇、厩腐蝇、元厕蝇、斑蹠黑蝇、兰翠蝇;丽蝇科的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亮绿蝇、巨尾阿丽蝇;麻蝇科的棕尾别麻蝇、褐须亚麻蝇和尾黑麻蝇;且出现时间有很强的规律性。结论河南三门峡地区夏秋季常见嗜尸性蝇类在兔尸上的出现有一定的演替规律,可望为该地区法医学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 案 例 1.1 简要案情 某女,43岁,农民,既往体健,因"突发胸痛、胃部不适"至当地诊所就诊,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口服胃复安(甲氧氯普胺).该女骑电动车回家途中突然与路边树木相撞,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发现其已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姚某,男,26岁,因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曾于2013年行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2018年某日姚某因“持续性胸痛3 d”再次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CDS)提示主动脉机械瓣瓣环固定,瓣叶未见明显活动,瓣周未见异常回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4次检测均>1.5×109/L(正常参考值0.02×109/L~0.52×109/L)。初步诊断:主动脉瓣机械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嗜群血蜱在苍溪县的分布与危害、宿主种类、季节活动规律、群体生态形成的原因及一些生物学特性,采用宿主体检蜱法、拖旗法、布旗覆盖法采集动物体表和野外环境的蜱,对其进行了形态鉴定和药物防制试验。结果显示,苍溪县嗜群血蜱的流行面达97.4%,人感染率53.8%,动物感染率7.7%~100%;嗜群血蜱的寄生宿主有15种,主要活动期为4~9月份;吸血后引起叮咬部位皮肤丘疹、红肿、瘙痒,甚至感染溃烂,伤口愈合后痒痛和色素斑可持续数月。依据上述结果提出了防控嗜群血蜱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