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社会论:概念演进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入坤  ;曹海洋 《求索》2008,(9):51-53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从“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出发,解读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接着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形成的理论条件以及对马克思几部重要的文献进行梳理,找到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最后讲述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邢荣 《学习与实践》2008,(8):117-123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入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同时,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其内部又蕴含着巨大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有鉴于此,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维护劳动者权益、食品安全、水环境保护,这四个全社会关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被确定为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四项重点监督项目。在4月20日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孙运时秘书长以及四项重点执法检查工作的负责人通报了相关情况,其中透露出几个关键词——市民热点、监督实效、连续跟踪。  相似文献   

4.
居民居住小区物业管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已成为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构建和谐、优美的居住小区,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青浦区人大常委会从2003年开始连续四年将物业管理工作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监督形式,明确年度监督重点,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断加强物业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审视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强 《长白学刊》2009,(2):21-26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包括三个维度:即一般雏度,市民社会是与国家相对应并与之“共存亡”的非政治社会。本质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特殊维度,市民社会是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市民”的社会,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表征为商品和货币关系;典型维度,商品货币关系转化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资产阶级社会成为市民社会的典型存在形态。重温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6.
全面实施监督法是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在监督选题上,必须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监督方式上,必须坚持运用各种法定形式做好经常性监督工作,突出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这一主要监督形式:在监督过程中,必须提高监督工作的社会参与面,增强监督审议这一透明度,依法做好向社会公布和代表通报的工作,接受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监督;在监督工作的目标上,必须突出监督实效,加强对“一府两院”整改工作的跟踪检查,推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7.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是党和国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组织”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把“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作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  相似文献   

8.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是党和国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组织”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把“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作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任务。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有着较为清晰的含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是市民社会的主体,这一主体所具有的精神正是现代理性精神;市民社会的实质规定为“一切物质交往”,其行动原则就是物质利益原则;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是国家的基础。这样无论是从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看,市民社会所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多样、竞争、平等、创新的领域,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状态。如果能把培育一个真正的市民社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失为一种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何平  杨仁忠 《求索》2007,(9):122-124
市民社会观念作为人们处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关系的理论问题,总是人们对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的理论反映。在马克思之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西方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市民社会的文化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于是,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题域就由原来主要从经济意义上规定市民社会转换为主要从文化意义上来规定,即由把市民社会看作主要是经济活动领域转换到文化批判领域,看作是一个建构公共理性和生成公共伦理的社会空间。这不仅标志着市民社会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也决定了这一转换的社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上海闵行的“6.27”在建楼房倒覆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于这一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发事件,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机关、民意机关的人大,该如何作为?这不可避免地将面对人民的拷问和历史的追问。“聚光灯”的背后,闵行人大以人大特有的方式,展开了紧急行动。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自2007年选举产生以来,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突出“三子”监督,即突出对财政“票予”的监督,城建“图子(规划图)”的监督和信访“案子”的监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赵凌云 《中国民政》2008,(11):53-5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政务公开、政社合作、政民互动”的社会管理理念,2007年11月,设立了东城区市民中心、成立了东城区民间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两个中心与东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府服务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运转.市民中心承担的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在线咨询、政府决策听证、社会意见征集、民间组织服务、民间组织发展、社会自治互助、市民发展展示等8项功能得到充分体现,成为政府、社会组织与市民之间沟通交流互动的新型平台。  相似文献   

14.
公开的力量     
今年的上海市人代会有一项创新:人代会的大门进一步向上海市民打开,人大首次向社会公布34位旁听市民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真实身份,还公布了他们的手机号码。市人大常委会给每位旁听市民提供了专门接听百姓来电的电话卡,作为“公务机”使用。老百姓可以随时向这些旁听市民拔打手机或发送短信反映情况,反映社情民意,再由旁听市民转达给人大机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人大代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不少地方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为体现更多的民主性及对人大代表的尊重,纷纷聘请人大代表作为“社会监督员”、“行风监督员”等,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实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将这些人大代表的照片、基本情况以及监督职责等悬挂于本单位显著位置,配以“请代表监督、让人民满意”等宣传语,并通过新闻媒体,将此形式作为本单位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严格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新模式向社会和人民群众公开,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也将此方式作为拓宽人大监督渠道、增强人大监督力序的新举措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辽宁人大》2010,(1):6-8
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和“一府两院”的工作,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3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既充分运用法律规定的监督形式又不断探索新的监督形式,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有力地保证了宪法、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推动了“一府两院”的工作,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毛华滨  潘少云 《求索》2010,(1):89-91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市民社会研究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  相似文献   

18.
杨阳 《前沿》2012,(16):55-56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这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和社会建设思想,其中的“经济关系”“政治国家”“人类解放”等论断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理想范式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人大月刊》2007,(9):11-11
民主是一种保障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今年“小人代会”上,市人大常委会推出的四项创新举措,使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到了真正实现:审计报告及审议意见从“圈内”走向公开,使老百姓明白政府如何花钱,打出了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组合拳”;向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时通报代表评议政府工作情况,使常委会扩大会议更具成效;  相似文献   

20.
秦春成 《当代广西》2010,(21):37-37
中央颁布实施的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将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过程监督和效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体系。在这个监督体系中,突出了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为责任主体,无论是事前的报告、事后的评议、离任的检查,只要发现违规失责都要进行责任追究。因此,要贯彻落实好四项监督制度,就应当在抓好“一把手”上下功夫,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执行意识,真正做到“主动自觉”、“全面系统”、“不折不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