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薛松 《国际安全研究》2021,39(3):78-101
对地理特征的认知塑造一个国家的海洋安全思维。印尼具有“群岛特征”(陆地分散、海上邻国多和海域广阔)和“海权特征”(海上战略位置、良港和重要航道、海洋资源)两组地理特点,分别指向海洋“作为威胁”和“作为秩序来源”两种相互矛盾的认知模式。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成为厘清印尼海洋安全思维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民族国家建构初期和冷战背景下,印尼着重应对与“群岛特征”相关的安全威胁。以苏西洛为转折点,印尼开始追求“海权特征”带来的秩序福利。群岛海洋安全思维的长期实践塑造了当前印尼海洋安全现状和合作逻辑:“重陆轻海”政策导致海洋安全能力落后,使印尼重视提升海上执法能力的务实合作;海盗问题的跨界性质使印尼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的意愿较低,产生了“搭便车”的合作逻辑;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印尼的“岛国内海”权利,该公约被印尼视为海洋安全的制度保护伞和合作的底线。  相似文献   

2.
美国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10月,因美国和朝鲜的“核项目”谈判破裂引发了第二次朝核危机。①这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重建冷战后东北亚安全秩序的进程。它既对东北亚各国提出了严峻挑战,又为东北亚地区合作,特别是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注入了“催化剂”。随着朝核问题逐步纳入和平解决轨道以及“  相似文献   

3.
在后冷战时代,东北亚“混合型区域主义”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流变性要求人们不要以西方的经验来评估和判定东北亚的区域主义,而在逻辑上和事实上呈现出多重张力的东北亚民族主义又使东北亚的安全现实日益严峻。对后冷战时代的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而言,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现实和理论上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也昭示了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所面临的复杂性、紧迫性和脆弱性。突破和超越这种双重困境的关键在于:东北亚各国如何消融国内日益增强的民族主义情绪,东北亚的知识界如何应对西方主导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和学术话语霸权的挑战以及东北亚社会如何汲取传统的东亚体系的合理因子,以避免新的帝国观念和帝国体系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朝鲜核试验的进行, 朝核问题再次凸显, 地缘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东北亚亟待建构一 个以六方会谈为基础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六方会谈作为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实践的一种过程, 既为将来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作了铺垫, 又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契机, 并提供了有益的经 验教训。妥善解决朝核问题和建构新东北亚安全秩序, 以六方或多方会谈为基础的东北亚多边安 全合作机制将会是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的演进表明,海洋话语转变是国际秩序转变的重要风向标。文章对海洋话语进行了概念分析,并将其细分成海洋硬话语与海洋软话语,明确其包涵因素和互动关系。战争、谈判、国际会议、条约及协定等是国家争取战略主导权、在国际权力格局中占据优势的重要手段,可作为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之间的互动机理。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转变主要经历了欧洲主导时期和美国主导时期,且美国主导时期延续至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海洋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海陆联动明显,“泛海洋时代”到来;海洋话语的话语主体、结构设计、海缘范畴及议题领域等均在经历多维嬗变,国际海洋新秩序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不断提升。中国需把握好角色定位与策略选择,优化中国海洋战略,树立新海洋安全观,踏实构建海洋话语,在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安全秩序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东北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依托地区。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安全机制的缺失使东北亚安全秩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不仅朝鲜半岛和台海局势仍重兵对峙,两个热点问题呈持续升温之势,而且在大国关系结构性的矛盾之中,冷战意识仍然存在,东北亚安全秩序的构建陷入困境。要走出东北亚安全秩序的困境,必须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合作的共识,推动地区各国重新构建东北亚安全与合作的新理念,构建东北亚地区“多极”主导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战略环境的深刻变化,印度和美国的防务关系在“印太战略”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升温。然而,新德里对华盛顿的“海洋航行自由”行动的态度颇为微妙:一方面,印度在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时对部分条款提出了保留性要求,对美国在印度近海实施的“航行自由”宣示活动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在中印边界争端和南海局势复杂化的背景下,印度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及尊重南海“航行自由”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性,对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以“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名,表达了口头支持,并通过同日本及东盟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增强印度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但避免直接参与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巡航活动以防过度刺激中国。印度对于美国军舰在印度洋和南海不同水域“航行自由”活动的认知差异及其应对措施体现了鲜明的实用性和利己性,特别是以维护“海洋航行自由”为幌子介入南海事务,加剧了中国周边外交局势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92年宪法第84条,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提议,在审阅关于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政府报告和国会外事委员会报告后,越南第九届国会第五次会议于1994年6月23日通过《关于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的决议》。《决议》内容如下:一、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二、通过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显示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建立公平法理秩序,鼓励海上发展与合作的决心。三、在《公约》规定和国际法原则基础上,国会申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其内水、领海的主权及对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辖和裁判权,要求别国尊重越南的上述权益。四、国会再次重申越南对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主权,并主张本着平等、谅解、相互尊重,尊重国际法,特别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尊重各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辖裁判权的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是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的利益交汇地,又曾经是冷战的前沿阵地,因此,各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的变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都将对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重构产生重大影响.东北亚国际秩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各大国的利益博弈来看,未来东北亚地区新国际秩序必将建立在平衡各方力量、兼顾各国利益、建立约束机制和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由西方国家主导确立的传统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不能充分反映非洲等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海洋权益。鉴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尤其是非洲国家获得政治独立以来,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开始全面参与构建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关系,具体表现在:努力推动新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确立;积极参与制定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履行新国际海洋法的各项义务。非洲国家为国际社会最终确立新的国际海洋法律秩序,以及为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的加快,北极的国际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北极权益的争夺也愈演愈烈。由于北极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北冰洋沿岸国和非北冰洋沿岸国都试图寻找符合本国利益诉求的战略定位,因此导致目前北极地区的相关概念混乱不清,不利于北极问题的可持续性解决,也有可能演化成地区冲突。本文探讨了北极地缘政治的多尺度特征,包括地理区域尺度、地缘安全区域尺度、地缘政治区域尺度和地缘经济区域尺度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了北极地区的北冰洋沿岸国与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与北极利益攸关者、大北极国家与泛北极共同体等相关概念;并对北极问题和南海问题进行了正确区分,阐述了北极问题和南海问题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明确北极地缘政治的多尺度特征及相关概念,才能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北极可持续发展建设实践,也能够避免其他国家将北极与南海相提并论,避免干扰我国南海权益的正当维护和北极权益的正当争取。  相似文献   

12.
Pragmatic cooper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signatory states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but also is a legal obligation.The current threats to st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quire that coastal countries cooperat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and the fight against crime.Due to a variet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the South China Sea has recently experienced some problems.Together,stakeholders should look for solutions and promote cooperation in fields that are not very sensitive.  相似文献   

13.
南海地区安全:打击海盗与反恐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道之一,其安全正面临着海盗与恐怖分子的威胁。随着国际海事局有关海盗定义的修订,要维护南海地区的安全仅依靠南海周边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因此,海峡沿岸国要求海峡使用国共同分摊维护安全的经费负担,并提供有关培训、设备和信息情报等援助。这种情况说明,维护南海地区安全必须由南海周边国家及南海航道使用国共同合作,只有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地打击海盗与恐怖主义活动,真正地维护南海地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复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新丝路"的外交活动,但中国更需要将"丝路外交"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原因在于"丝路外交"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突破当前的贸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性地改善中国的安全处境。中国在"新丝路外交"中应该注意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利用好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协调机制,并避免恶性的大国竞争。  相似文献   

15.
Through shipping regulations,coastal states such as Russia and Canada have established exclusive jurisdiction over the Arctic passages.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Arctic sea lanes due to global warming,the focus is now on balancing jurisdictional rights of coastal states and freedom of navigation of non-regional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6.
南中国海是一片在地图上不起眼的区域,但它却对亚太区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的争议一直是东南亚地区的热点问题。中国及台湾地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国关于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南沙群岛因其丰富的石油和其他天然资源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受到关注。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对南中国海区域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会在南沙问题上扮演什么角色呢?是引起军事争端还是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和平解决南沙问题呢?这将是本文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同时本文也对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做出批判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studies 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showed that East Asian economies are highly regionalized. However, the linkages among Asian economies, mostly informal in nature, often appear "invisible" to many in the West, who focus more on the states and formal institutions. Drawing on a broad set of literature mostly in Asian languages, 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informal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which consists of not only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but also ethnic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and subregional economic zones. It finds that the three informal mechanisms have formed an interrelated patter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The nature of the economic networks is very useful in explaining the Asian crisis and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s of East Asian economies in the crisis. The crisis has also resulted in profound changes in informal integration. While the Japanese–led production networks have been greatly weakened, the Chinese Economic Area is rising, driven by the ethnic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and subregional economic zones. As a result, the Japan–dominated "flying geese pattern" has been broke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Greate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lso been enhanced and are out–competing the Japanese production networks. Many of the new developments have been ignored in the West but they are key factors that will shape the future of Asian and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8.
Migration has always been a sensitive issue as it is oftentimes driven by a sense of tragedy and los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rregular sea migration of the Rohingyan Muslims who fled from Myanmar in order to escape state-sponsored socio-cultural persecution. In their quest to find sanctuary in neighboring states such as Thailand, Malaysia, and Indonesia,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report that thousands are now missing at sea, drowned, or detained in holding centers for undocumented migrants. It is against this factual backdrop that the author has chosen to make an analysis of a coastal state's rights to maritime border control vis a vis its established obligations to irregular sea migrants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ty of Life at Sea, the Refugee Convention, and various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ruments. Finally, key regional and bilateral initiatives that deal with the issue will be examined.  相似文献   

19.
由于以漳州月港为起点,马尼拉为中点,阿卡普尔科为终点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的大帆船贸易航路的开辟,福建在中国与拉丁美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作用。首先,大量的中国丝绸和瓷器通过福建输入拉美,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而且促进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同时,拉丁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次,天主教传教士沿着大帆船贸易航路来到福建,扩大了双方的宗教文化交流。第三,福建移民移居拉丁美洲,将中国文化传入拉丁美洲。  相似文献   

20.
The jurisdiction of coastal states on the newly opened Arctic passages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s interests. It is important to scrutinize the practice and legal basis of the regulations of Arctic coastal states and how the legal system for Arctic navigation is develo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