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权在民:源流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权在民原则系宪法之首要原则。主权在民原则经历了由国家主权、政治主权、议会主权到人民主权的发展过程。主权在民原则既是近代宪法的逻辑起点,又指导着宪法具体制度的建立。主权在民原则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应当厘清、识别和深刻反思主权在民在宪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与局限。  相似文献   

2.
反恩人民的涵义,我们发现:"革命政治"意义上的人民与民主政治意义上的人民相去甚远;"人民意志绝对正确"的观念使得我们从不承认代议机关权力的有限性;对于人民主权原则法国式的、整体化的理解,使人民在"主权"中难以发挥作用;而人民与国家之间本末倒置的关系甚至使得作为"主权者"的人民淹没在"国家至高利益"的"滔天洪水"中.事实上,"人民"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保护每一个人的自由与尊严是宪政制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德国法理论认为,公民投票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权力运作的一种形式,对其制度的设计,应更多地考虑其权力的属性。德国对公民投票制度的引入非常谨慎,在联邦层次基本上否定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权力运作的可能;在州和地方层次的公民投票的范围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与此同时,公民投票还要受到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公民投票:理论、制度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贻恒 《法学家》2006,5(4):45-51
中国是较早引进公民投票理论和制度的国家之一.五四时期,包括公民投票在内的各种民主思潮风行一时,孙中山的直接民权学说是其中的杰实代表.民初联省自治运动是我国公民投票的首次实践,全民参与制宪是其主要标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民投票制度在形式上纳入国家宪政体制,并在县级以下的地方自治中得到有限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基本权利国家义务是宪政的产物。人民主权、法治和人权是宪政基本要素。也是国家义务产生的必备条件。国家义务是人民主权的逻辑衍生,只有在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宪政体制中,国家义务才能产生。法治为国家义务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和具体运行机制,使国家义务具有现实性。人权是国家义务的价值目标,一旦离开人权,国家义务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相似文献   

6.
论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现代民主国家赖以构造的根本宪法原则。本文阐述了宪法原则的概念和特征,论述了人民主权原则与其它宪法原则的关系,认为人民主权是宪法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人民主权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宪法的精神实质,人民主权是宪法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司法克制、能动与民主——美国司法审查理论与实践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史的始终,它们分别代表了司法的本分与本能。但就总体趋势而言,从克制为主到能动为主,从二者的互斥式对抗到互补式协奏,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发展演变的显著特点。在此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司法审查与民主是相互冲突抑或彼此相容的理论纷争。理论上的争议反映和证明了司法审查制度是一个矛盾平衡体,这是由“民主法治价值均等”原则下的美国“双主权”宪政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司法能动看似占据了主流地位,实际上是自觉克制下的有限能动,亦即能动与克制的互动平衡、民主与法治的协调统一。这既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臻于成熟的标志,也是美式“双主权”宪政体制日趋完善的体现与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宪法的宪政取向与缺失--基于中国现行宪法的文本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人类政治智慧的发明中,宪政是最有可能实现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和公正,最有利于保证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现代宪政蕴含的逻辑至少包括人民主权、宪法法律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权力机关优位、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监督和制约公权力等方面.我国现行宪法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宪政文明的价值取向,但仍存在着宪法价值取向上国家主义至上和过于理想化倾向、宪法基本原则表述不明确、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保障乏力、国家权力分配体制不明确、秩序缺位和面临宪法实施困境等宪政缺失.对此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正视,以弥合宪法与宪政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代表,美国和法国的宪政过程是一部人民主权理论的实践史。两国的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尽管都脱离不了资产阶级的实质,但是在具体的思想来源和权力配置上又各自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契约限权型"人民主权原则和"公意"型人民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审查的迷雾--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政治哲学意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法律传统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确立了司法机关作为宪法最终解释者的司法主权原则,而1804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则因为最早确立了司法审查原则而成为这一传统的象征。在该案中,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充分运用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精湛的法律技艺,将政治斗争转化为法律原则的斗争,以政治上法官任命的失败为代价赢得了司法审查原则确立的胜利。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纠结于人民主权与司法独立、代议民主与持久价值、大众激情与审慎理性等多项宪政议题,该案被不断地解释和再解释,最后完成了从司法审查原则到司法主权原则的提升,确立了美国特色的、司法至上的法律传统。而对这一过程的解读与梳理,有助于祛除法律神话中的迷雾,增进法律科学智识的理性与自主。  相似文献   

11.
宪法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在目的和手段两方面体现其基本价值。作为宪法的实体价值,人民主权植根于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并成为近现代立宪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在宪政实践的不同层次上得以实现;作为宪法的形式价值,权利——权力秩序的任务在于调整和理顺宪政社会中权利与权力这一政治矛盾的关系,是人民主权得以实现的基本形式。这两重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必然要求现代社会保证宪法的至上权威,完善宪政制度和组织结构,实现宪法主治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就什么是人民主权,如何在中国实现人民主权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着专制历史的国度里,实现人民主权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历经了一个多世纪动荡之后的今天,依旧有很多关于人民主权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人民主权的概念以及民主制度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3.
于博 《行政法学研究》2007,(3):90-96,104
德国地方公民投票诉讼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比较成熟。公民创制提案申请拒绝之诉是该制度的重心,以其为主轴探讨公民投票诉讼制度的运作,可展示后者之机关诉讼、代表人制度等特色。同时,为使德国地方公民投票诉讼制度更加完善并切实保障直接民主效能的发挥,未来在公民投票过程中引入暂时性权利保护机制实属必要。这种德国经验的总结可以启迪我国的民主进程和诉讼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刑事司法体制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善的刑事司法体制建立在国家理性的基础之上 ,只有在国家目的、人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问题上有着正确的观念才能够具有民主、文明的刑事司法体制建构和符合理性原则的刑事司法活动。现代刑事司法体制以民主观念、权力制衡观念和法治观念为观念基础 ,司法独立体制和民众参与司法机制的确立与上述观念存在密切关系 ,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也体现了上述观念 ,随着刑事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 ,民主观念、权力制衡观念和法治观念应当得到进一步贯彻 ,进而为司法公正提供切实的保障。本文着重探讨了作为现代刑事司法体制基础的三大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对刑事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共和与民主宪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共和国是千百年来政治法律家们所追求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主义可以使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 ,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业 ,是近现代人们所推崇的政体的主流形式。宪政主义的核心是废除绝对主权 ,强调对宪法限制统治权 ,确认并保护人民的权利。共和与民主并不矛盾 ,民主是共和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民主就没有共和 ,但民主必须受到节制 ,共和必须接受民主的洗礼 ,民主共和必须由宪法予以确认。在宪政的体制下发扬民主 ,完善共和 ,是建设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行政知情权的必要性及其价值的法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 《行政与法》2005,21(6):83-85
行政知情权作为其他公民权利的前提性权利,是人民主权、控权理念与制度的内在逻辑,也是当今信息社会保障信息自由进而实现权力与权利均衡的必然要求。明确行政知情权的必要性与价值,加快相关立法,对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基督教的上帝主权观念是如何演化为人民主权观念的,而后者是近代宪法中最根本的原则。上帝主权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的圣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有力地阐述了这个观念,使之成为基督新教救恩学说最有力的武器。清教徒把上帝主权观念带到北美开始新的社会实践。清教徒的虔诚和北美的社会实验为北美人接受人民主权的观念准备了条件。理论上的人民主权观念最早由欧洲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提出,但北美人在上帝主权观念的基础上封之加以吸收。美国独立战争使北美的思想家如潘恩、杰斐逊和麦迪逊等人有机会把人民主权观念神圣化,使之成为美国宪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戴激涛 《时代法学》2010,8(2):23-29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要求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诉求日益强烈。作为财政民主的重要组成与运行规则,公共预算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国家财政的基本途径。为推动公民参与预算,我国浙江温岭的新河镇将民主恳谈机制与人大预算审议相结合,成为探索预算民主化路径的改革样本。考察新河镇的公民参与预算实验可以发现,人民主权是公民参与预算的核心理念,基层人大是制度载体,信息公开是前提条件,商谈辩论是有效机制。基于协商民主理论,完善公民参与预算制度,应扩大参与主体,加强人大制度建设,健全法律制度体系确保公民参与预算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近代宪政的灵魂、民主政治的核心、依法治国的基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其价值体现在于实践,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去全面理解并切实贯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神圣的宪法原则.应围绕"人民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创造者"、"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三个方面加深理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并在行动上切切实实地使人民拥有这样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宪法学研究具有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的转变。宪法学过去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 ,现在正转变为一种相对中立的实证研究 ;宪法学过去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 ,肯定自己、否定别人 ,现在则对于外国的宪政理论和经验采取了更加谦虚平和的治学态度 ;宪法学过去只关注宪法文本的规定 ,现在则吸取了宪政发达国家的经验 ,强烈关注宪法文本的实际法律效力 ;宪法学过去仅注重阐释宪法文本所体现的某些抽象原则 ,现在则更关心宪法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最后 ,宪法学过去将眼光放在“人民”、“国家”、“主权”等宏观概念 ,现在的焦点则转移到个人的宪法权利和体现于个案的宪法原则。中国宪法从“人民主权”到“人权”走过的历程 ,实际上标志着宪法学在方法论上从整体主义到个体主义的转变。这些相关转变表明 ,中国宪法学正在构建自己的以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为主导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