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为应对核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的严峻威胁,提升国际社会应对核安全威胁的能力,重塑美国在核领域的领导地位,积极推动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核安全峰会。经过四届核安全峰会,国际社会在促进凝聚核安全共识、设定合作重点并推动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建章立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在后峰会时代保持国际合作势头、明确和完善核安全全球治理范畴以及进一步完善均衡的核安全全球治理机制等挑战。为确保核安全全球治理在后峰会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在治理范畴方面分清主次,在治理模式方面坚持全球合作治理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发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心作用。拥有大量核材料与先进核安全技术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负有特殊责任,理应发挥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政府核安全外交的特点及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安全外交是奥巴马外交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美国从核安全①这个原本较为边缘性的议题入手,积极造势,调动多边外交和大国外交,不仅改善了全球核安全状况,降低了美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而且扭转了美国在军控领域的负面形象,提升了话语权.3月底,新一届核安全峰会于华盛顿召开.值此之际,笔者盘点梳理奥巴马政府的核安全外交及其未来走势,以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核安全风险超越国界,可能跨越地区,甚至影响全球,因而核安全的治理必然是全球治理。各国对核安全风险的评估、核安全意识的养成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与此同步的是核安全全球治理。核安全全球治理经历了冷战、冷战结束和九一一事件以来的三个发展阶段,治理的主要内容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冷战期间的核安全全球治理主要体现为建立国际原子能机构以管理核能的和平利用,防范无核国家以发展民用核能为由发展核武器,签署和履行与核安全密切相关的国际公约、培育核安全的意识;冷战结束初期,国际原子能机构强化了保障监督能力,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加强了对涉核物项出口的管控,国家间展开了实质性的核安全合作;九一一恐怖袭击之后,核安全全球治理呈现加速度的趋势,国际社会日益形成核安全共识,全球性制度建设加速,多边合作加强。经过多年努力,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得到实质性推动,但核安全全球治理仍然面临如何有效减少核材料存量、如何推动相关国家切实履行国家责任等挑战。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治理力量重心的转移:G20与大国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20机制的形成被认为标志着全球经济治理力量重心发生了转移,可是G20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挑战。一方面,虽然欧洲倾向于加强这一机制,但美国仍然是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者和维护者,日本则极力反对以G20取代G8;另一方面,自身实力的限制和国内问题的掣肘势必影响新兴大国在G20中发挥更大作用。全球经济治理力量重心的转移是大势所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应该积极促进G20的发展,为推动这种转移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国际核秩序的主要创建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维持稳定的国际核秩序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但是,出于战争制胜型核战略、意识形态、盟友关系、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战略考量,美国在维持、巩固国际核秩序的过程中,也对国际核秩序造成侵蚀与弱化。美国仍然把核武器置于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重视战术核武器的作用,研发低当量核武器和钻地核弹,模糊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侵蚀了核价值观。美国追求绝对核优势,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研发全球即时打击系统,违反国际核规范与印度进行核能合作,弱化核禁忌等做法,不利于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性,破坏了核规范。在防扩散领域,美国一贯奉行双重标准,缺乏全局观念,对他国进行安全威胁,刺激了核扩散。为维护国际核秩序,美国应从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长远考虑出发,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减少缩小核武器的使用范围,停止部署全球范围内的导弹防御系统,放弃防扩散的双重标准,推动核价值观、核规范和核不扩散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演进,保证国际核秩序平稳、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外空大国在追求外空武器化方面的步伐不断加快,外空安全环境是否会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担心的议题。在外空治理方面,联合国实际上自人类有能力进入外空起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全球的外空治理建立起了基本的规范和制度框架,搭建了国际合作和协调的平台,开展了不少具有实际效应的项目。然而,由于外空科技在很大程度上为外空大国所垄断,外空秩序的维护和更新在当前面临着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尤其应该肩负起其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的职责,从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小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利益出发,积极引导国际外空治理的优先议程向发展和民生方向转移,为建设更加和平稳定普惠的国际外空秩序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高望来 《国际问题研究》2023,(3):22-37+138-139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核安全治理赤字、核恐怖主义威胁、各国低碳转型需求以及核安全的战略定位,创造性地提出了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是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指导原则。强化政治投入、国家责任、国际合作及核安全文化是构建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进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坚持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参与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努力消除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存在的根源,为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后,美国主导的"金融资本主义"受怀疑,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多极主义、金融分权主义乃至资源国家主义渐成潮流;新兴经济体崛起,国际力学结构多维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全球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G20、"联合国气候大会"等更具广泛性、反映多重利益关系的全球治理机制及国际金融和货币体制改革日渐主导国际秩序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南非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历史联系,及经济与战略合作关系的持续深入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符合南非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注重对非其他国家间关系与参与全球治理等利益诉求。作为非洲大国与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之一,其他金砖国家看好与南非在增强相互关系的经济社会基础、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合作潜力。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新成员,南非将在推动金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倡导非洲议程与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方面扮演积极角色。  相似文献   

10.
随着核设施与核材料数量的增加,核恐怖主义威胁正在加大。核能的利用和发展也伴随着放射性释放和污染的风险,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更是加剧了人们对核能安全性的担忧。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际社会开始逐步建立国际核安全机制的进程,迄今已初步建立起国际核安全体系,但核安全国际法律框架还存在缺陷与不足。建立一个普遍、有效、完善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应该是巩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目标,而这种国际核安全体系必须是多层次、多功能和全方位的。当前国际社会应该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国家等三个层次为巩固国际核安全体系做出重大努力。  相似文献   

11.
福岛核事故将对各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国际气候合作产生重大影响。从短中期来看,部分国家将对核能产业实施紧缩政策,化石能源比重可能增加,在国际气候合作中作出积极减排承诺的意愿也将降低,国际气候合作可能继续陷于僵局之中。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需要通过追求核能安全来维护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再论核禁忌     
“核禁忌”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具有感召力的。然而,“核禁忌”理论本身存在诸多矛盾和谬误之处。不使用核武器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禁止性规范,“核禁忌”也无法削弱核威慑的意义。从历史经验看,尽管自广岛、长崎之后核武器再也没有被使用过,但许多决策者都有过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只是根据理性分析、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这一选择。而从政治心理学的层面分析,“核禁忌”理论显然夸大了单一规范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尤其在不同的利益相互冲突的场景下,国家安全往往具有压倒性的地位。事实上,冷战后的全球核态势发展并没有受到这种禁忌的束缚,却时而出现倾向于使用核武器的势头。近年来,美国正对其核武库进行现代化升级并积极研发新型核武器。以美俄为代表的核大国也通过调整自身的核战略为可能实施的核打击大开方便之门。似是而非的“核禁忌”实际上反而增强了核威慑的必要性。虽然“核禁忌”在推动一系列核军控条约以及扩大无核武器区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单纯依靠观念的力量并不能引领人类走向无核世界。只要引发地区冲突和安全困境的政治根源得不到化解,核武器作为战争的工具之一就有可能被使用。而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稳定,核威慑的必要性在短期内仍然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13.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自发地从该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未能充分意识到核武器数量变化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反向影响对核威慑生效机制的影响,因而错将是否具备确保摧毁能力作为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通过剖析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有效性三者的作用关系,充分说明,"确保摧毁"既不是核威慑有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时无需增加核武器同样有可能实现有效核威慑,而达到该门槛后为确保威慑有效反而应当(继续)增加核武器。超越"确保摧毁"范式有助于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核威慑生效的全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界 ,自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以来 ,有关学习理论及其在外交上的应用 ,一直是热门话题之一。约瑟夫·奈提出的核学习概念即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借助他对核学习的论述 ,来考察印巴之间的核学习及其对印巴核威慑稳定性的作用。文章认为 ,印巴之间所经历的六年多时间的核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巴之间核威慑的稳定性。但是 ,印巴核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随着核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 ,印巴之间的核威慑关系将会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其庞大的核武库也一分为四,在核武器系统、核材料、核科学家及核技术等三个层次都出现了失控的核扩散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援助,使前苏联庞大的"核遗产"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因苏联解体而一度出现的核国家增多的问题得以解决,核扩散危机也基本得到消除。这不仅有效地捍卫了国际核不扩散体制,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补充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安全也是重大的贡献。当朝鲜和伊朗核问题屡成危机而长期困扰国际社会时,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United States’ grand strategy has consistently been marked by a distinct tendency toward nuclear hypertrophy. Especially the inherent difficulties in extending deterrence to its allies and friends, compounded by the geo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 as an unassailable ‘insular’ fortress off Eurasia, have generated, rather paradoxically, a strong incentive for Washington to pursue a wide margin of nuclear superiority, if not nuclear primacy. This has implied, in turn, the deployment of redundant arsenals, robust counterforce capabilities and even a ballistic missile defence. Significantly, not eve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hough solemnly committed to nuclear disarmament, abstained from embracing a very ambitious modernisation program of American nuclear forces.  相似文献   

17.
核潜艇合作是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核心内容。关于这一核潜艇合作项目是否有悖国际核不扩散规范体系,国际社会存在尖锐的争论。既有研究主要探讨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核潜艇合作与国际核不扩散规范的合规问题,但忽视了其对正在成长中的国际规范的冲击。从规范演化的角度看,违反规范的国家影响力越大,对既有规范的打击越沉重,规范退化的可能性越大。规范的正式程度越低,规范越脆弱,受到冲击后规范退化甚至衰亡的可能性也越大。美英澳核潜艇合作最主要的影响在于,三国利用其独特的影响力破坏了成长中的核不扩散规范。长期以来,由于已有的核潜艇合作活动都没有利用国际核不扩散规范体系中的军用核动力装置漏洞,使得规避利用该漏洞已经成为一个惯例或成长中的规范。然而,由于美英澳的核潜艇合作涉及大量武器级高浓缩铀的转让,且高调引用了军用核动力装置漏洞,这将对军用核动力装置转让、军民两用物项管制和核“突破时间”这三项成长中的核不扩散规范产生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8.
朝核问题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自从朝核问题出现以来,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核问题已然成为东北亚安全的焦点与核心。基于东北亚的区域特点和安全形势,朝核问题的地区解决方式应该是比较稳妥、长远、符合现实的,同时需要地区内主要大国的推动以及双边与多边机制的结合,重要的是在区域的核心点上将朝鲜纳入国际社会的发展轨道。然后,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去探索东北亚安全机制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