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九课的第二框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寻找问题,再次师生交流,最后教师讲授。但是,阅读刚开始一会儿,有个叫赵波的学生就举手了。他笑着说:“老师,我认为课本上有句古语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句。课本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认为,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相似文献   

2.
好歌凭自赏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别人。孔子此语无疑是至理名言,无可非议。但如反问一句:“以己所欲,必施于人”,就应当提倡吗?答案恐怕也未必肯定。明朝时候,上层官员们有以自己名义刻书馈赠同僚的风气,因为赠书时要用手帕...  相似文献   

3.
“黄金定律”说:“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安》2012,(19):3-3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慈颜常笑笑开天下古今愁。有人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看见别人眼中的木屑,而看不见自己眼中的大梁,以至于我们对别人的过错不能原谅,对自己的错误即使有时不得不正视,也总觉得它们可以宽恕。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告诉我们做一个大度之人,做事时多考虑他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理论信箱”编者: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两句话,曾引起过全国性的广泛议论。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又谈起了这个话题。事情是这样的:星期天有老友二人来聚。吃饭时,家人端上一盘菜,客人叫好,说不要太客气了。我随口说了声我们自己也要吃的。接着朋友甲便开玩笑地说:那也好,你们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不想这句玩笑话,却在饭后引起朋友甲、乙之间一场认真的讨论。我感到讨论的内容很有意思,下面便是我追忆的记录稿。   乙:你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吃饭时的事联系不上。   甲:我那是随便说的…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佩荣 《传承》2008,(9):46-49
1982年,世界各国历届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会,讨论哪一种思想可以使人类和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孔子思想。为什么呢?全世界人受过教育的都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族群都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别人),这不是天下大同了吗?  相似文献   

7.
文化多样性下的“以人为本”与“和谐为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小文 《人权》2010,(6):8-11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正处在又一个重大转折时刻,继经济全球化之后,文化全球化成为紧随其后的一种必然趋势。传统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都主张一神论和普世论。正如亨廷顿所说,“自创始起,伊斯兰教就依靠征服进行扩张,只要有机会,基督教也是如此行事,‘圣战’和‘十字军东征’这两个类似的概念不仅令它们彼此相像,而且将这两种信仰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区别开来。”这就有只强调自己的“人权”而罔顾他人的“人权”之嫌。而中国文明与此不同,更多地体现了“文化多样性与人权”的精神。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以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就强加于人。  相似文献   

8.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人们对如何理解“和谐”概念甚为关注。许多文章以孔子的话“和而不同”来诠释和谐,并认为主张和,不主张同,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这就涉及和谐与共同的关系问题,和谐与共同是互相排斥的吗?不同就一定和谐吗?黄楠森就此提!出了看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话是否能理解为“君子要和不要同,小人要同不要和”?不能。孔子“要同”的话也不少,如“道不同,不相为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如此,儒家还要世界大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安》2014,(21):3-3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对待自己的错误时,反省之余,往往会自我安慰,即使再大的失误,也总觉得可以宽恕。但在对待他人的过失时,第一时间出现在脑海里的却没有“宽容”、“原谅”这些词语。所以,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宽己容易宽人难。《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所苦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作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就是在告诫人们应当如何像宽容自己一样宽容他人。  相似文献   

10.
自从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来,做好事的人层出不穷,他们拾金不昧,送迷路儿童回家,帮孤寡老人挑水……。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认为做这些小事“没啥意思”,“要做则做大事”,因而瞧不起别人做的这些平凡小事,有的甚至讽刺打击。记得三国蜀汉政治家诸葛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就是说,再小的坏事,也不要去做,再小的好事,也不要不做。这是  相似文献   

11.
领导同志不要过于偏爱那些事无巨细必“请示报告”的人,别以为什么事情都请示你,是尊重你,是组织观念强。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他什么事情也不做主,就是他什么责任也不想替你担当。你同意做的,做错了由你负责;你不同意做的。贻误时机的责任也将由你来负。这是尊重你吗?这是组织观念强吗?他是把上级当成了自己的“拐棍”。  相似文献   

12.
重要言论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6个字:此时、此地、此身。此时,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来,不要拖延到以后;此地,就是从你所处的岗位做起,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不要等到别的地方;此身,就是自己应该而且能够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要推给别人。”“孔子在《论语》中讲了一句我以为是伟大而震撼人心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学们,  相似文献   

13.
枉为小人     
昔人有言:“君子落得君子,小人枉为小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话的意思是:做个君子,又不要另外多做什么事,又不要特别下什么功夫,只消本本分分、坦坦荡荡做去,自然就是个君子了,所以说是“落得”的。这讨了多大便宜啊! 而做小人呢,动了多少心机,用了多少算计,使了多少手段,到头来还是什么没捞到,反而落了个小人之名,被人小看,你说说冤枉不冤枉? 这是劝人呢:做小人不划算,不如做个君子。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们认为,女子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注意三件事:一是要具备专业知识,相信自己有能力性任;二是要学会合理支配时间;三是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能因为工作紧张而有沉重的心理压力。纽约的一位女经理向女同胞们介绍了“十项秘诀”,这是她事业成功的经验之谈。 1 要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召开会议要有充分准备发言时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进行叙述。说话要大胆,不能吞吞吐吐,同时要注意不要让别人打断你的话; 2 不要过多地靠打手势来阐明你要表达的意思: 3 不必装做对自己的下属你都一样喜欢,要学会“看事不…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串门,见到朋友家墙壁上挂着“无为”二字的条幅,是用小篆书成,书风道劲刚毅。但欣赏之余却发现,主人是在以此为座右铭,宣布自己不想干事情、逃避现实矛盾的心意。显然主人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干事情的意思了。我对朋友笑着说:你的想法实在是对老子“无为”的一种误解。那天的串门,变成了我们对“无为”的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16.
众酒成水     
一些领导干部在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后,总爱把自己违纪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一念之差”。因为“一念之差”,才收受了别人的“一点意思”;因为“一念之差”,才在人情网、石榴裙前败下阵来……假如当初意志坚定一些,没有这“一念之差”,自己就不会有这样悲惨的下场了。都是“一念之差”惹的祸!  相似文献   

17.
“疑人”可用“用人”要“疑”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是说,怀疑这个人就不要用,任用了就不要怀疑他。千百年来、在这方面的用人佳话不胜枚举。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18.
曹放 《思想工作》2004,(1):22-22
“唉,活得太累了!”现今谁没有这样深深的疲惫? 然而,在京城,有位88岁高龄的老太太却轻松悠闲地微笑着,用那略带合肥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处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她笑笑,晃了晃扳起的三根手指,满脸都是返老还童的天真和曾经沧海的从容,“有这么三条,人生就不会太累了……”多么朴素的心语啊!  相似文献   

19.
“底线伦理”,即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比如不能强迫他人,不能杀人越货,不能坑蒙拐骗等,即把人当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对“底线伦理”的认知与共识,寻求道德建设的动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20.
孔子提出的“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言忠信,行笃敬”、“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忠”即为人谋以忠的忠恕观,对我们今天构建企业伦理道德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