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66篇
中国政治   11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考察细胞色素P450(CYP450)亚型酶在大鼠肝内氯胺酮N-去甲基代谢中的作用。方法选择CYP450亚型酶的专属性诱导剂β-萘黄酮、苯巴比妥钠、利福平、异烟肼和地塞米松,腹腔给药对实验大鼠肝微粒体进行诱导;考察经诱导后的各组肝微粒体氯胺酮N-去甲基代谢速率。选择CYP450专属性抑制剂α-萘黄酮、磺胺甲恶唑和奥美拉唑、硫酸奎宁和酮康唑,对大鼠空白肝微粒体进行体外抑制;考察各组氯胺酮N-去甲基代谢速率。上述结果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苯巴比妥钠和地塞米松诱导,氯胺酮代谢速率有显著性变化(P<0.05~0.001),去甲氯胺酮的生成速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3~4.6倍和1.4~1.9倍,其余诱导剂对氯胺酮代谢无影响。经酮康唑作用,氯胺酮的代谢产生显著抑制(P<0.001),N-去甲基活性为对照组的47.20%~28.97%,其余抑制剂对氯胺酮代谢无影响。结论CYP450亚型酶中CYP2B和CYP3A参与了氯胺酮N-去甲基代谢,氯胺酮可能在体内与上述酶底物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中氯胺酮的液液提取及GC/ECD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采用液液提取技术以安定为内标对血中氯胺酮进行检验研究,同时考查了各种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表明血中氯胺酮的最佳提取条件是:在pH10.8的碱性条件下,用乙醚提取,回收率为85.5%,最小检出限可达35ng/mL,并通过中毒实验,对中毒兔的血检材进行了分析,证明该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氯胺酮吸毒的认定。  相似文献   
13.
胃蛋白酶作为生物检材肝脏中氯胺酮的酶水解剂,通过正交设计法,不断优化实验条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比较获取最佳分离提取条件,与钨酸钠沉淀法(提取率70%)、溶剂直接提取法(提取率80%)比较,酶水解法提取率达97%。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大白兔体内死后弥散过程和再分布机制。方法 48只实验大白兔随机分为8组,采用缺氧处死后以150mg/kg氯胺酮灌胃,尸体仰卧位于室温下放置;在0~96h内分8个时间点各解剖1组,提取体液和脏器组织样品;采用GC/MS法定性结合GC-NPD法定量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并计算心血/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的比值。结果大白兔死后氯胺酮灌胃尸体放置96h内,脑、尿液、玻璃体液、左上/下肢肌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氯胺酮,心血、外周血、心肌、脾、肾、肝、肺、胆汁中氯胺酮含量随死后时间呈动态升高的变化;其中距离胃较近的组织(如脾)较早检测到含量较高的氯胺酮,而距离较远的组织或体液中氯胺酮含量较低且较晚检测到;心血/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为1.73。结论氯胺酮在家兔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从胃到器官组织、心血顺浓度梯度弥散是主要机制。脑、玻璃体液、尿液、肢体肌肉不受死后弥散的影响,可作为生前服毒与死后染毒氯胺酮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层法医在现场勘验尸体现场时,首先要充分掌握了解案情,要避免先入为主,在勘查过程中要随时将现场勘查所见与案情相甄别;要在现场对尸体进行初步检验,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将有关情况向领导汇报,争取采取相关措施的时间;要全面收集现场证据,以备检验;尸检要及时,并力争做到全面、细致并提取好理化检材,以备检验。笔者遇见1例扼死谎报氯胺酮中毒死亡的案例,正是得益于做到了上述工作。  相似文献   
16.
当前合成毒品问题泛滥,已成为我国禁毒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氯胺酮为例探讨合成毒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发现相关监管部门对合成毒品合成方法了解不够,特别是对易制毒化学品管制存在滞后性;对重要制毒物品缺乏监管;对易制毒化学品上游化学原料缺乏监管.拟建议从加强合成毒品合成方法研究,强化关键中间体监管,建立制毒物品预警和响应机制等工作,防范和减少制毒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7.
氯胺酮作为一种重要的麻醉药品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其非法滥用问题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犯罪数量亦呈不断增长趋势。本文对氯胺酮在活体内的分布以及死后尸体内再分布等受温度、药物相互作用、邻近组织器官相互作用、尸体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高分辨质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HRMS)、核磁共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技术,对近期缴获的疑似毒品黄色粉末进行检验分析。将该样品主要成分的谱图与现有数据库比对后发现,该物质并不在数据库中。UHPLC-HRMS分析得到其精确分子质量和主要特征离子峰。通过比对特征离子峰,该物质与氯胺酮有较高的相似度。15N-NMR确定了硝基的存在;核磁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对各峰进行了指认;IR确定了羰基、硝基、C–Cl化学键等官能团的存在。该黄色粉末确定为一种可被用于合成氯胺酮的新型前体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为国内首次在疑似毒品中检出。氯胺酮在全球范围内滥用,中国已经进行管制,而其作为药用有其独特的优势,合成工艺在不断发展,制毒工厂可能采用新的制毒工艺而逃避监管,2-(2-氯苯基)-2-硝基环己酮可能为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使用新的合成氯胺酮工艺中的重要前体。在缴获物中发现该物质为以后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和相关案件的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SPE/UPLC法检测血中吗啡、苯丙胺类及氯胺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SPE/UPLC方法在同一条件下同时检测血中吗啡、苯丙胺类及氯胺酮。方法采用SCX 3cc(60mg)固相萃取柱萃取血中吗啡、MA、MDMA、MDA及氯胺酮,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结合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实验各环节进行优化,并进行实际案例检测。结果吗啡、MA、MDMA、MDA、氯胺酮的固相萃取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1.4%±2.51%、88.2%±2.48%、91.8%±2.03%、93.8%±1.46%、74.8%±2.27%,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线性范围分别为0.08~100μg/mL、0.4~100μg/mL、0.2~75μg/mL、0.3~75μg/mL、0.4~100μg/mL,检出限分别为30pg、200pg、80pg、100pg、200pg。结论本文所建方法适用于血中吗啡、苯丙胺类、氯胺酮常见毒品的筛选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Zuo YY  Zhao YB  Jiang XG  Gu ZL  Guo CY  Bian SZ 《法医学杂志》2011,27(6):405-8, 41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以大鼠PC12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模型,分别以0.9、1.2、1.5、1.8、2.1 mmol/L浓度的氯胺酮加入培养的PC12细胞中,分别培养12、24、48、72h后,用MTT实验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