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水寒 《法治纵横》2013,(17):44-45
北庭故城在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上,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十分辉煌的重镇。其区域或中心曾有不同的称谓:“姑师”“车师”“车师后部”“金满城”“可汗浮图”“北庭”“庭州”“别失八里”“恺安城”“济木萨”“孚远”“吉木萨尔”等。在蒙元时期,这里被称为“别失八里”。  相似文献   

2.
从“国民增收”到“保障性住房”、“稳定物价”、“教改”、“医改”、“户籍改革”、“城市病”、“食品安全”、“养老保险”……2010年,中国民生“关键词”折射出以人为本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类“排行榜”风行九州,什么“GDP榜”、“百强县市榜”、“最具竞争力榜”、“富豪榜”、“慈善榜”、“财富榜”、“名人榜”、“风云榜”、“高校榜”、“汽车榜”、“美女榜”、“帅哥榜”、“魅力榜”、“品位榜”、“时尚榜”无奇不有。令人瞠目……  相似文献   

4.
羊年话古     
羊性驯善,古人以“羊”代“祥”。《说文解字》释“羊”作“祥也”,“祥”为“福也”;金文“大吉羊”就读作“大吉祥”。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内”的释评系统中,法家的“法治”思想这个“故物”,没有得到新的阐述与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法治思想这个“洋货”成为重新解读“故物”的利器。但梁启超与萧公权同样用“洋货”观照“故物”,却得出了法家“法治”思想之“真”与“伪”的不同结论。用“洋货”观照“故物”,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思想学术路向,但也应克服其 “强为比附”的结习。  相似文献   

6.
“灋”义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永和 《法学研究》2005,(3):141-151
古文“灋”之义是古人日常实践中价值选择的客观反映。“灋”的义项“氵”是否意指“平”,须通过训诂并依据古人生活实践提供的其他资料考察而获得。“法”字书写的结构经历了由“■”、“■”、“■”、“■”、“■”再到“法”的演变过程。“灋”字中“氵”意指公平是直接因于水性。从“灋”的书写系统看,最早的声像应该是“廌”,后来“灋”的发音是由“佱”声训而来健盀灐辈惶逑止健⒄宓募饽私袢烁交?与“灋”之本义无关。  相似文献   

7.
木子 《政府法制》2011,(20):36-36
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光棍”就是俗称没有老婆的男人。但在江湖上,“光棍”和“打光棍”都是另外的意思了,含义很深。如在明末清初出现的“洪帮”(与“青帮”相对,民国时期,两帮合一又称“青洪帮”)里,“光棍”和“打光棍”都是很有骨气的词汇。“光棍”在洪帮里是“反清复明”。  相似文献   

8.
克劳塞维茨在分析界定“荣誉”与“荣誉心”的基础上,对“功名”和“功名欲”、“自尊心”和“自豪感”、“声誉”和“桂冠”,以及“耻辱”和“耻感”、“虚荣”和“虚荣心”等进行详细阐发,对“祖国的荣誉”、“政府的荣誉”,“人民的荣誉”、“军队的荣誉”、“军人的荣誉”和“统帅的荣誉”等进行了深刻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荣誉和荣誉心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利害关系要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害关系”可以被分解为“权益”和“因果关系”两个要素。“权益”要素的判断存在“法律上权益说”和“事实上的权益说” ,但二者在实践中呈融合之势 ;“因果关系”要素操作性不强 ,难以把握 ,在全球呈枯萎之势 ;在“法律上权益说”的构架下 ,“因果关系”有被“权益”吸收的可能。我国宜采用“权益”要素为主、“因果关系”要素为辅的模式解决原告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真”(“truth”或“truthness”)有四种不同的用法:终极的“真”或大写的“真”(真1);“经验科学”中的“真”或“科学实验”中的“真”(真2);作为“交互主体性”或“沟通理性”的“真”(真3);语句的“真”或分析的“真”(真4)。“真1”将导致神意的、独断的和有形而上学基础的法权理论;“真2”本与法权理论无干,但在科学入魅的时代,强权可借“科学”之名行独断之实,“真2”由此成为“真1”的婢女;“真3”是历经公开和平等讨论后的共识,也即“对话的常识”,“真3”是公民社会法律关系的基础,即“当事人合意”或“社会公意”,“真3”与“真1”水火不容;“真4”是“S是S”的“真”,即逻辑的“真”或判断的“真”,“真4”内合“必然地得出”的精神,不空话,不妄言,是获得“真3”时对话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知行合一是个哲学的命题。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来的儒者又有了“知在行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的论述。“知”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之“知”,是对前人认识到的已知世界知识的继承,二是认识之“知”,是对未知世界知识的新发现。“行”就是在“知”指导下的活动,“行”不能违背“知”。“知”“行”的关系有两种:一是“知易行难”二是“知难行易”,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知行合一”。我们执法者在执法规则面前,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知”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何志 《中国审判》2010,(9):85-87
法谚云:“法爱衡平”,“法官心中应常有衡平”。作为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尤其是民事案件裁判中要将利益衡量贯彻始终,在“审”、“调”、“判”过程中,对涉及权利冲突的协调,应充分体现“法”的“公理”精神、“审”的“公正”原则、“调”的“公心”理念、“判”的“公平”结果和“利”的“平衡”保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司法》2020,(3):113-114
《中国司法》杂志是司法部的机关刊物,是司法部主管的唯一综合性理论期刊,是党和政府在司法行政战线的重要喉舌,也是立足于司法行政领域、面向法律界和法学界的司法行政智库类理论刊物。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担任本刊顾问。《中国司法》杂志设有“卷首语”“法治言论”“高端论坛”“全面依法治国论坛”“厅局长论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专栏”“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专栏”“研究课题成果巡礼”“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戒毒管理”“法治广角”“法治茶座”“域外法治”“案例库”“数据库”等栏目。除上述常设栏目外,杂志还将根据司法部中心工作及重大主题宣传,灵活设置若干宣传专题专栏(如主题笔会等)。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的长河中,“魔”与“道”是旅途的伴侣,更是拉力赛的对手。有时,“魔”在前面领跑,给“道”留下处处难关;有时,“道”在前面带路,给“魔”设下重重障碍。一路走来,“魔”吃了不少苦头,也长了不少本领;“道”费尽了苦心,也练就了一身功夫。到头来,“魔”力劝“道”早日退休,“道”催促“魔”尽快下岗。于是,双方互道一声“辛苦”,然而那声音听起来很有些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一书中阐明了“道”与“器”的关系。他指出“道”不离“器”,“道”因“器”显;并提出如果要明道,必须“即器”以明“道”,才可以“下学而上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8年11月.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步成为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大所、强所。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残疾人维权先进集体”、“湖北省AAA信用律师事务所”、“湖北省十佳律师事务所”、省级“青年文明号”、“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文明律师事务所”、“省级文明律师事务所”、“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支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更新若干基础性法观念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民内部矛盾”、“政法”、“政法干警”、“群众”等基础性法律话语已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不了法治时代的要求或脱离了社会的实际,应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更新。“人民内部矛盾”的提法在当代中国已失去逻辑合理性,最好代之以“常见社会纠纷”。“政治”和“法律”这两个指代不同社会现象或对象的词组合在一起成为“政法”一词,是人为的偶然的因素造成的,它过去不是一个合格的概念,现在也没有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现实基础。为了避免因为使用“政法”、“政法工作”等话语而可能会产生的负面的社会后果和不良影响,宜用“法务”、“法务工作”的提法取代“政法”、“政法工作”。“政法机关”、“政法干警”宜改称“法务机关”、“法务人员”。在“人民大众”意义上使用的“群众”、“群众意见”等话语与法治原则和法的精神相冲突。建议用“一部分民众”、“一部分公民”、“一部分人”的提法来代替在“人民大众”意义上使用的“群众”一词。基础性法律话语的更新是法治或法制进步的记录,它反过来也会有助于巩固已经取得的法治成果和促进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司法》2020,(1):118-118
《中国司法》杂志是司法部的机关刊物,是司法部主管的唯一综合性理论期刊,是党和政府在司法行政战线的重要喉舌,也是立足于司法行政领域、面向法律界和法学界的司法行政智库类理论刊物。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担任本刊顾问。《中国司法》杂志设有“卷首语”“法治言论”“高端论坛”“全面依法治国论坛”“厅局长论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专栏”“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专栏”“研究课题成果巡礼”“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戒毒管理”“法治广角”“法治茶座”“域外法治”“案例库”“数据库”等栏目。除上述常设栏目外,杂志还将根据司法部中心工作及重大主题宣传,灵活设置若干宣传专题专栏(如主题笔会等)。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法治”意味着“多数人之治”(民主),“人治”则意味着“少数人之治”。但在我国古代的“法治”观念里并无此义。却认为法为道之用,因而在法治国家里执政者就是“执道者”。所以只有知道、行道者的“君子”才能承担这一神圣任务。而“君子”在社会里却是少数。所以,“法治国家”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之治”,而是“君子之治”。这一“法治”怎么评价?想就此谈点浅见,并与西方的“法治”观念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0.
《政府法制》2014,(35):41-41
“小官巨腐”的案例被屡屡曝出,乡村干部腐败问题凸显。那些“千万级村官”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细究之下.无非是一个由“地头蛇”演变为“贪吃蛇”的过程。小官能巨贪,关键在于手中有权,并且官小权力大,俨然是“地头蛇”、“土皇帝”。这些“地头蛇”往往利用职务之便,搭乘农村土地转让、惠农政策等“东风”,纷纷“借机上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