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立法语言的模糊与消除--以刑法为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法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准确性是其首要特点.为了实现立法目的,立法者应当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述法律条文.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用模糊语言却是在制定法律时不可回避的事实.探析立法语言模糊性的成因、利弊以及如何消除其给法律实施带来的不利之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唐诗魅力无限,其中有很多源于模糊数字的妙用。这些模糊数字大多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诗歌意境的刻画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和译者翻译的难度。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翻译的模糊性,而语言的模糊性集中表现在语义方面。唐诗中的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策略有:保留数字直译;变动数字改译;舍弃数字意译。  相似文献   

3.
理论上,宪法基本权利冲突的客观性源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权利边界的交错性,但基本权利冲突并不是泛化的,需要受到三种限制。实践中,基本权利冲突的产生是宪法基本权利效力进入"私法"领域并引起宪法诉讼格局变化的结果。宪法诉讼中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进路分为"判断"与"选择"两步,学者在关注后者的同时也应对前者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自然语言是反映这个世界的,人类可以通过模糊性认知了解这个世界。自然语言的种类繁多,然而人们却能克服语言之间的障碍进行有效的交际,这说明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才使得翻译成为可能。但是由于自然语言在语音、语法、语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并不是绝对的等值或等效翻译,而是一个近似的、模糊的等值翻译。  相似文献   

5.
听雨 《民主》2004,(5):44-44
郝铁川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阐述了文学与法律的三种思维差异:文学以情为本, 具有神秘性、模糊性,而法律是行为规则, 追求明确、稳定性;文学追求个性化,总爱冲破既定规则的约束,而法律是公意体现, 追求普遍性,强调既定规则的稳定性;乱世和盛世都可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法律能真正发挥作用只能在太平盛世等等。  相似文献   

6.
“学习法律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法律的语言,以及与之相符的,使得该语言知识能够在法律实践中得到应用的语言技能。”彼得·古德里奇的这句话揭示了法律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言对于法律的重要性。语言表达是法律内在逻辑的外化,语言技能的运用将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意识及思维的现实效果,从而达到预想的法律目的和预设的谋划目标。  相似文献   

7.
语言修养是编辑的基本功,是入门功夫。一个编辑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文修辞知识,还要具备某些专门的语言知识。法律语言作为一种专门的技术语言,要求法律编辑必须具备相应语言修养,从而确保法律出版物的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的界定,并从语音、词汇、语法、语境四个方面解释了模糊语言,而且尝试着对语言模糊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学者们先前的研究,最后从客观世界、人类主体的认知、社会交际以及语言符号本身四个方面总结了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的语言中,很多语词是有内在意义的,不能随便指称.分析人们在日常使用"法律解释"与"法律的解释"时的意指,会发现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法律解释"与"法律的解释"并不能相互指代.中国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首先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  相似文献   

10.
中西价值取向与中英文语言表达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英两种语言与文化关系密不可分,中文带有群体价值取向的痕迹,具有模糊性;而英文带有个体价值取向的印记,清晰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